每每看到南京的城建规划,总有种气势磅礴的感觉,逻辑感很强。一、二、三级商圈规划的很充分也很明确。但冷静下来总觉得哪里又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期望值过高
新街口作为南京最具摩登和商业氛围的区域,在南京拥有很高的地位,但感觉在某些方面稍有些走偏,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期望值过高。
从老主城居民的角度来说,新街口区域的发达自然是好事情,而且越发达越好。但问题是一方面别说新街口,整个老主城都没有多少富余的土地空间。
另一方面受制于其既有的城市结构、城市路网等,新街口的发展实际上被框死了。要不是因为有多条核心地铁线路作底层支撑,如今的新街口实际上很难应付得了巨量的人流量、车流量。按我的理解,这就是超高规格的城市功能要素与原本区域特性之间的矛盾。硬是把古都核心整成了超高规格的国际化商业中心,其实有些不太匹配。
现在的新街口突出的是国际感、现代化,重奢氛围,但周边配套却是超多密集的老小区、大院、名人故居、旅游景点等等,往往占地面积都很大。因为没有充分的方格路网,实际上老主城大部分区域也没有明显的地块感,这两者放在一起本身就很矛盾。
经常是好多个要素挤在一个区块内,而这个区块周边的道路,即使是不宽的小巷也大多填满了车,而且不少还是单行道,通达性可想而知。
这导致老主城最主要的交通形式便是主干路+小巷,真正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贯通的次干路、支路都大量缺乏。所以不客气的说老主城车行交通的通达性是非常一般的,这一点远远不及周边各大新城区,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所以这意味着老主城包括新街口一带,在现代化的打造上存在明显上限,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之后,再想提升就很难了,属于一眼望到头的感觉。5年之后,哪怕是10年之后,新街口一带的格局或都很难再有突破性的成长。反观另外3个二级商圈,他的成长性和未来性都是非常充足的。
上图:河西CBD二期及其周边
不管是元通、南站还是江北,未来对应的高度都让人瞩目,对于南京这种GDP在全国能排在前十的城市来说,长期的增益性几乎是必然的。
二级商圈一家独大
3个二级商圈在规划层面是平级的关系,理论上同时发力是最适合均衡化发展的模式。不过实际的落地中,这3个二级商圈的开发时间并不一样。
河西中部的开发大概是从1994年前后展开的,而彼时绕城公路才刚刚建设,而南站区域的重点开发在南京南站投入运营后才大范围展开,时间节点基本在2011年前后,附近的南部新城还要更晚一些,实质性的开发在2015年大校场机场正式关闭之后了。而江北核心区域的开发始于2012年前后的浦口新城,后新区获批后又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时间轴理清楚之后,我们发现河西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而后期的投入也足够持久,这导致在规划层面3个二级商圈虽然是平级的关系,但现实中河西元通一家独大。
不仅本身规划相较于上一级别的新街口更整体,区块的划分也现代的多。虽然其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河西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要知道河西CBD三期和鱼嘴CBD都还有相当大的土地容量。
而这又恰恰造成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实力强劲的城市对周边甚至全国是具备虹吸性的,同理在城市内部同样也存在强区对于弱区的虹吸。从这个角度来说,河西元通一家独大的情况实际上就对江北和南站(含南部新城)的后续开发造成了一些制约,甚至新街口也感受到了十足的挑战。
大家都希望引入企业总部,然河西作为现代化的新城,不仅交通更好,各种配套都比较成熟,甚至未来还有长期的成长性,这显然是意向落户的企业最为乐于接受的结果,所谓强者愈强。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江北和南部新城在总部级企业的引入上难度可想而知。
有舍有得
其实按照现在的局面,我认为南京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取舍,三个二级商圈同进退可能并不现实。要么有意缩减河西南部的商办规划,通过缩减商办容量的方式与江北、南部新城达成一种相对平衡,可以降低河西对江北和南部新城的虹吸。
要么3个二级商圈分个优先级,在现有基础上再重点投入河西一波,之后迅速收手,将下一个阶段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放到江北CBD或南部新城的打造上,规划尽早落地才是真。
上图:以电脑传输文件为例
这就好比电脑拷贝三个大型文件,一个一个传输,相当于串联,每个文件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传输功能,前面完成传输的文件很快就能投入使用,比如上图中,整体拷贝进度还没有过半,但其中一个文件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了。
而如果三个文件同时传送,相当于并联,受硬盘传输速率上限的影响,整体传输时间虽然并不会有太大差异,但单个文件传送的时间必然有所延长。
我个人觉得串联形式的发展更容易出效果,更容易有始有终。而并联属于皆大欢喜,但对城市发展的底气有较高要求。所以是一个一个传送尽可能早一些使用,还是更加在意整体性的同步呈现,这就需要做出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