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纪前期,陶渊明写了一篇著名的《桃花源记》。从此以后,中国人有了一种奇妙的情结,寄望如这渔人一般,发现不为人知的隐秘天地。这种想法长期盘踞在中国人心头,一个重要原因,是《桃花源记》亦真亦幻地描绘了一方净土。而在台湾,也有这样一方天地,隐匿在海岸山脉之中,进出口便是一条溪流,对着美丽的太平洋,这个地方就是泰源盆地。
在马武溪入海口附近的山坡上远眺太平洋
说起泰源盆地,估计很多人并不知晓其在哪里。的确,相比台中盆地的声名鹊起,台北盆地的富庶繁华,属于台东县管辖的泰源盆地,无论在面积上,还是轮廓上,亦或是土地肥沃等条件上,均无法与前两者相比,但隐匿在海岸山脉之中的泰源盆地,却因马武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了深邃的峡谷,是台湾原住民在与闽粤移民竞争失利后,退居山林的庇护所。
台湾岛的地形结构图
所以相比盆地的称呼,泰源盆地更像是夹在海岸山脉中的山间峡谷,其成因与水琏、蕃薯寮两盆地相似。其形成还要追溯到4000万年前的渐新世,当时的台湾岛还沉睡在海底,随着菲律宾板块向西推挤,将大洋中的泥质沉积物推上了海岸,其中夹杂着来自大陆斜坡上沉积的砂岩、岩块和角砾,并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不断抬升,便有了台湾岛。
在这块面积只有约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比海南岛稍大),山地就占了台湾岛的百分之七十,最明显的地质特征就是崇山峻岭,南北向分布着五大山脉——雪山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海岸山脉。
自北向南航拍台东的海岸山脉,近景小溪为薯寮溪,右侧远景的谷地
尽管海岸山脉是台湾岛上五大山脉中平均海拔最低的,但这块由菲律宾群岛漂移而来的陆地,是斜向弧陆碰撞的造山结果,不仅让台东纵谷平原格外狭长外,还由于地质为安山岩的火山集块岩,让泰源盆地成为了一处极其封闭之地。
因为南北纵长达到15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仅10公里的海岸山脉,由于秀姑峦溪的切穿,而被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分。泰源盆地就处在海岸山脉的南段之中,山脉自自里牙津山起,经三间屋山、北花东山、成广澳山、新港山、都兰山而止于卑南溪,仅有泰源盆地由于马武溪南北两处源头的侵蚀切割,便相汇在海岸山脉的腹地形成了一个长条形的山间盆地。
沿着马武溪进入泰源盆地的公路
在这里,深邃的峡谷与清澈的溪流相映成趣,被誉为“小天祥”,风景格外壮观。其能够进出的路径也只能沿着马武溪溯游而上,而马武溪由于下游需要切穿海岸山脉的都峦山层硬岩,所以产生了发达的曲流,堪称“九曲十八弯”,而且马武溪入海口直达太平洋之滨。
海岸山脉的清水断崖,位于台湾花莲县秀林乡。
当然这还不是泰源盆地隐秘难达的所在,还在于海岸山脉隆起于太平洋之侧,地质以片麻岩和大理岩为主,很多地方都是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的断崖,高度均在数百米米以上,就比如台湾花莲县秀林乡的清水海岸断崖,号称世界第二大断崖,前后绵亘达21公里,断崖形状如鞘,绝壁万丈,难以通行。
台湾省原住民16族分布图
这种地形阻隔,相当于为进入泰源盆地又加了一道保障,所以时至今日,仍是由台湾原住民的泰源部落和东河部落所居,遗世而独立!所以相比台湾北部的繁华都会圈、台湾南部悠久的历史、众多的遗迹、浓郁的「拜拜」文化,以及台湾中西部一望无垠平原上的一派农田稻香,台湾东部无疑是台湾人心目中的「净土」,特别是人口稀少而风景迷人的台东。
早在史前时代就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岛的原住民,在经过最近三百多年间的四次移民潮后,逐渐不敌来自祖国大陆的移民后裔,退居东部的高山密林之中,枕在太平洋的海浪上,把悲亢、隐忍、感伤都唱成了海洋蓝调。而泰源盆地就是这个过程缩影,或者是最后的庇护所。
上期回顾:台北盆地:面积不如台中盆地,富庶不如嘉南平原,为何台湾首府在这里?
备注:本文是《海上长城or困龙岛链》系列的第21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