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湖县九龙口沙庄,如果没有汩汩河流的滋养,就没有水韵悠长的古村风情;而一座座小桥的点缀,更使水乡故事平添几分温婉与传奇。
李氏宗祠里那棵屹立三百年的古银杏,是沙庄村落的守护神与耕读历史的记录者,这里的河与桥则像地方斑斓衣裳上的彩带和纽扣,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承载沙庄人的乡愁与记忆。
沙庄原址上改建而成的淮剧小镇,“鸿福”牌楼下,曾有一条由南向北再蜿蜒向西的小河。老沙庄的东桥就在今日的吊桥位置。一年四季,河西口欢快流入的清水,将南岸的人家洗得清新亮丽,也将北岸的庄稼沁润得郁郁葱葱。静卧的东桥每天清晨勤勉地将阳光牵进村庄,也将沙庄人的思绪送往远方。
如今,吊桥下的小河阻断多年后恢复开通,被装点成绿草如茵的风景河道,上面飘荡着淮调,回荡着潮音。向北拐弯西去小河成为湿地公园与淮剧小镇的分界线。虽然上面新建有漂亮的拱桥,但沙庄人似乎对它并不在意,更怀念河道西端曾有一座北桥。
北桥原是一座石柱石板平桥,据传已有三百年历史,历经多次修缮,是沙庄通往高庄、于庄等地的必经之处。桥面由三块长长的石板铺就,忠实地倾听沙庄人或忧伤或欢快的足音。然而,北桥如今已彻底消失,原址上建了一座泵站。不知那些石板、石柱身在何处,做了何用?
昔日的沙庄以村中心有一条夹河,分出河南、河北两村。夹河是沙庄的文化之河、商业之河,早在宋代为分流荡区东泻的洪水而挖成,它见证了沙庄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古夹河两岸商铺林立,商船农舟往来穿梭,热闹非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淤塞的夹河被填平,成了今日淮剧小镇中心街道。
在小镇“沙庄戏苑”对面,有一座龙头吐水的东升桥。其实,在三十年前,这座桥下的夹河上真有一座东升桥,位于水袖巷巷口处。之所以起名东升桥,寓意旭日东升、吉祥如意,区别于东桥,且河南岸居住的河南村第二生产组也叫此名。
老东升桥是砖石桥墩,桥面与桥栏均为木质结构,经常破损,但也不断修缮。尽管它显得脆弱,却也能串联起两岸的烟火气。旁边的人家听到桥上咚咚的脚步声,就知道“沙庄戏苑”里的原学校放学了,这是家在夹河南的孩子在过桥。
中桥横跨在淮剧小镇“留间剧场”东巷口处的夹河上。这座砖石拱桥不知建于何年,光滑油亮的石板台阶诉说着岁月沧桑,也目睹了村庄今昔的喧嚣与孤寂。这一地段曾是老沙庄的农商集中交易地。一大早,南来北往的人踏过沉默的中桥,走向商店、摊点和鱼市,把“到中桥”作为上街购物的意义代称。
西桥位于小镇“九龙喜事”巷口处的夹河上,也是砖石结构。它与东边的两座桥一起,平行地成为夹河上连接南北的关隘。由于这里河道较窄,且距离荡区水岸入口较近,因此桥下水流较急。桥上俯身可见水草被水流梳理得柔顺丝滑,有小鱼儿逆流而上,顽强地奔向浩瀚的荡滩怀抱。
被夹河切割成两块的老沙庄,实则也是四面环河。村南宽阔的蚬河是沙庄母亲河,她由西向东怀抱村庄,西端的南桥成了沙庄的神圣地标。因为南岸有大家赖以生存的几千亩庄稼地,下地干活都要通过这座南桥。
南桥,也叫南丰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变身为牢固美观的水泥红砖单拱多孔结构,宛如一条赤红飞龙跃出清澈见底的蚬河水面。特别在夏天,游泳的孩子们尤喜在桥上跳水,然后扎猛子到喜鹊湾口迂回。
几十年来,南桥聆听过渔歌,阅读过夕阳;桥下有过沙庄姑娘在新娘船上的啼哭,桥上有过沙庄汉子的丰收喜悦,使得南桥成为沙庄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与情感依赖。
沙庄改建淮剧小镇时,需要重建南桥。推倒南桥的那天,留守在沙庄的父老乡亲都去围观,与陪伴他们多年的南桥告别。当碎裂的桥体砸向水面溅起水花时,有老人流下眼泪。他们心里明白,沙庄的一个时代已经落幕。
二十年前,沙庄人就感觉到往来于家和田地仅靠一座南桥是不够的。村东的河北人由此过桥费时绕路,河南的人平日上街也不方便。于是,大家有个共同而又迫切的心愿:蚬河东首再建一座桥。
随着九龙口的旅游开发,近年在沙庄村东真的建起了一座横贯蚬河南北的公路桥。而且在那座桥的百余米处再建了一座姊妹桥。沙庄人蚬河上的大桥梦似乎已经成真。
然而,现在沙庄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远走他乡,没有人再愿意回乡种田。田地被流转了,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沙庄老人要么长眠于故土,要么跟着儿女去往城市。沙庄犹在,变成景区,老沙庄人却没有了。新南桥变得陌生,新双桥也不再有稻麦的清香掠过,只有匆匆驶过的车辆留下的尾烟。桥下的蚬河依旧细水如绸,流淌如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龙口银杏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