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近期,冬季寒潮来袭,气温逐级降低。在这样的严寒天气中,最为“看天吃饭”的农业产业情况如何?对此,封面新闻记者对话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牛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肉牛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研究员易军,以及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博士、研究员付绍红,听听专家们介绍农产品如何“过冬”。

“智能手表”投用

让牛牛越冬更安心

冬季,对四川高原上饲养的牦牛而言是一个难熬的时段,尤其当寒潮来临,可能会致使牦牛掉膘,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暴风雪会让牧草被覆盖掩埋,牦牛难以采食;低温会使得牦牛的抵抗力下降,增加生病的概率;对于老弱病残的牦牛,如果保温措施不到位,还有死亡的危险。

不过,据易军研究员介绍,近年来种种科技设施的投用,使牦牛越冬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些科技手段不仅降低了牦牛在冬季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其中的人工成本,也有助于缓解牦牛高原散养“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让牧民们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得到了进一步保护。

“现在‘电子耳标’和‘项圈’的投入使用,使牧民能便捷地监测牦牛的状态,从而更好地管理照料它们。”易军研究员解释,所谓“电子耳标”和“项圈”,是一种可以植入或佩戴在牛耳朵和戴在牦牛脖子上的电子装置。它就像人们佩戴的智能手表一样,能够收集记录很多信息,包括牦牛的位置、体温、步数乃至反刍情况等。

牧民可以便捷地在手机或电脑上查看这些电子装置反馈的信息,判断牦牛的地理位置、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并针对情况不同的牦牛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比如发现有牦牛不像以往那样的反刍状态,就意味着那头牦牛可能生病了,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它们因为病情恶化而死亡。


电子项圈(左)和电子耳标(右)

除了“电子耳标”“项圈”外,气象监测设施设备、无人机等科技设备也都可运用到牦牛的养殖业当中,助力牦牛们安全过冬,前者可以监测放牧区的气候情况,及时为牧民们提供预警,避免他们去有暴风雪天气等气候恶劣的草场放牧和提前准备一些饲草料和应急物资,后者则能高效反映牦牛放牧的情况,并帮助牧民及时发现、寻找受伤或走失的牦牛等。

科学选育耐寒油菜

打造冬季花田景观

科技设施能为牦牛应对寒冷天气“保驾护航”,科学育种则让部分作物新品种本身就不再畏惧严寒。

油菜是四川的主要经济作物,从前往往遵循秋季播种、春季开花、夏季收获的时间线。但在12月,位于四川成都新津区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中,却是一幅大片的油菜花盛开的景象。


冬季开放的一片油菜花

据付绍红研究员介绍,这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油菜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批耐低温早花油菜,学名长花100。该品种油菜在低温环境-3℃~5℃也能正常开花结实,花期是正常油菜花期的3倍以上,能从12月开始持续三至四个月,“成都平原一般最低温度在0度左右,所以说它们耐低温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付绍红及相关工作人员在田间观察部分耐寒油菜长势

多年前,为了探索油菜领域的农旅结合新场景,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团队开始探索在保证油菜籽产量的情况下,延长油菜花花期的可能性。

在四川传统的油菜种植中,往往需要避免它们在冬季开花,因为普通的油菜开花时不耐5℃以下低温,在低温条件下花蕾、花朵容易受冻、死亡或不结实。因此,成都市农林科学科研团队一开始的设想是将油菜花春季的花期往后延长。但他们很快意识到,随着气温上升,减缓油菜花凋谢速度的难度非常大。

于是他们转变思路,将花期往后延,变成花期往前延,开始研究冬季开花,花期长,且耐低温,能正常结实的油菜品种。最终通过长时间的品种选育,利用已有的种质资源,组配特殊的品种,推动油菜品种的迭代更新工作,成功培育出了早开花、花期长、耐低温的油菜新品种。当下,这批耐寒油菜花在冬季花期过后也能正常结实产出油菜籽,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部分植株上已经有角果生长。

付绍红期待通过这批冬季开花的油菜新品种,探索农旅结合新场景,“比如推出花田火锅、花田咖啡屋这种消费模式,来促进农旅融合发展。这也是我们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核心,即如何实现消费升级,提升产业赋能、科技赋能的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