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回顾一年来的双拥工作,我们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温暖记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军人榜上有名;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拥军工作者名列其中……

2024年,人民军队传承双拥传统,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积极支持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对偏远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和教育帮扶,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誓言。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暖心镜头,重温这割舍不断的鱼水深情。


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援藏医疗队赴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巡诊。孙 巍、郑洪通摄


陆军某旅军营超市,官兵选购帮扶村直销农副产品。聂川竣摄


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援藏医疗队赴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巡诊。孙 巍、郑洪通摄


12月21日,滇东某县先锋小学举办第二届文体艺术节,驻军某部官兵受邀参加,并演示刺杀操。黄道强摄


新疆乌鲁木齐市国防教育主题展览上,维吾尔族群众表演民族歌舞。党文彬摄


空军某部官兵邀请滇东某县先锋小学师生来到部队参观,为学生介绍空军发展历程、讲述空军英模故事。黄道强摄

民族团结

海军乌鲁木齐舰与新疆乌鲁木齐市共建——

天山与海疆“牵手”

■吴 頔 王泽洲

“这块硅化木化石,是乌鲁木齐市捐赠给我们的。它既是一块珍贵的化石标本,也是舰市之间友谊的见证……”

年终岁尾,在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水兵广场,刚刚分配到海军乌鲁木齐舰不久的新兵,正聆听某部门政治教导员马志勇讲述战舰与命名城市之间的故事。

“2024年,乌鲁木齐舰喜事连连,接连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我们的‘第二故乡’也有多家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全舰官兵备受鼓舞。”马志勇说。

同一时刻,远在数千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北广场,城舰联合打造的巨型舰艇模型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自模型建成以来,市民打卡活动参与量已突破107万人次。

隔空“牵手”,远程互动,同一个名字将战舰与城市联结在一起。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百万以上人口内陆城市之一。”马志勇说,“我们的舰艇以乌鲁木齐命名,既让‘海风’吹进了戈壁,也让水兵远航时多了一分牵挂。”

了解乌鲁木齐,必定少不了了解新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建之初,乌鲁木齐舰便与乌鲁木齐市协商制定了加强民族团结互助的10条具体措施。每年,乌鲁木齐舰会遴选官兵赴乌鲁木齐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乌鲁木齐市则派出宣讲团为官兵介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年夏天,乌鲁木齐舰举办“海疆万里行·北海之旅”夏令营,邀请对口援建的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少数民族师生代表登舰观摩见学。从天山脚下来到黄海之滨,少数民族师生体会到了祖国广阔,与海军官兵结下珍贵友谊。

在乌鲁木齐舰上服役的少数民族战士,也是民族团结互助举措的受益者——他们经常受邀为官兵介绍民族文化,还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积极参与舰上文艺演出活动,很快成长为士兵骨干。

团结凝聚战斗力。在乌鲁木齐舰市共同努力下,乌鲁木齐舰官兵练兵备战劲头十足,3年两赴亚丁湾,荣立集体二等功。

乡村振兴

陆军某旅助力驻地乡村产业转型——

红柳喜迎八方客

■章林峰 齐 翊

到了年底,青藏高原进入农闲时节,但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红柳村的温室大棚内,仍是一片繁忙景象——游客们正背着竹筐采摘新鲜蔬菜,村民们则在一旁讲解指导。

“今年的一大变化,就是‘冬闲’变成了‘冬忙’。”刚被提名青海省劳动模范的红柳村村支书李国善告诉笔者,2024年初,帮扶该村的陆军某旅助力红柳村将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升级为农家乐,一年下来,游客多了,村民收入涨了,村子的面貌也更美了。

部队帮扶之初,红柳村通过发展枸杞种植产业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该旅调研分析发现,当地由于海拔高,气候、土壤条件不佳,新鲜蔬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便建议红柳村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产业。

随后,该旅为红柳村援建两套新型装配式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并协助引入配套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几年过去,红柳村已建成26座、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大棚蔬菜种植效益可观。村民李光荣说:“每年大棚里的土豆一丰收,还没来得及入库,就在田间地头被抢购一空。”

面对市场需求的扩大,该旅助力红柳村产业升级,通过“专业合作社+供销社”的模式,加速一二产业融合,促进集体经济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

村里有了合作社、加工坊,开起了农产品直销店。直销店销售员向笔者介绍,现在店内的农产品销路越来越广。“我们的产品都是自产自销,价格实惠、品质可靠。正逢年底,许多人都从这里订购年货,我们的产品插上‘翅膀’走向了全国各地。”销售员说。

为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今年初,在该旅的帮助下,红柳村开始布局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在红柳村新建成的农家乐园中,游客既可以享受采摘乐趣,还能将蔬菜现场烹饪品尝。“发展旅游产业让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又不影响高原生态环境,这一步走对了。”该旅领导说。

近年来,红柳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青海省“高原美丽乡村”。“当年这里只有沙窝窝里的一排红柳树。”送走周末的最后一批游客,李国善说,“现在,红柳已经成了我们村的名片。我们盼着明年有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赏高原美景、体验农家风情。”

教育帮扶

空军航空兵某旅帮扶驻地小学——

机翼下的“先锋娃”

■夏 宇 代 英

12月下旬,在滇东某县先锋小学操场上,一队官兵进行的刺杀操表演气势如虹。

这是先锋小学第二届文体艺术节开幕式,驻军某部官兵受邀参加,为学生演示军事体育项目。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们学校在部队的支持下,开展了不少国防教育活动,既邀请官兵来到学校开展军训、上国防课,也组织不少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先锋小学教导主任杨林说。

今年9月,作为“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的一项内容,该旅邀请学校师生来到军营参观。步入荣誉室,英雄飞行员的事迹引来学生赞叹;来到训练场,战士们的擒敌拳令大家跃跃欲试。参观间隙,适逢该旅战机出航执行任务,起飞的轰鸣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

“没想到能亲眼见到战斗机,居然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战机起飞,先锋小学学生赵博宸激动不已,眼神中满是对翱翔蓝天的期待。

“这一年来,走进军营的学生们对战机的好奇、对蓝天的向往,也带给我很多触动。”在活动中为学生讲解的该旅干部张文静说,“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在他们心中描摹出未来的形状。我想,这就是让学生走进军营的意义。”

如今的先锋小学,4层高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校园里有军事训练场。这些,都得益于空军航空兵某旅的援建。

“当年我们第一次来先锋小学的时候,有的教室屋顶还漏雨。”空军航空兵某旅干部陈峰说,“那时旅党委决定,响应国家教育帮扶的政策,首先要改善周边学校的条件。”

从升级硬件设施做起,该旅为先锋小学修缮校舍、购置课桌椅,还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起军事训练场。

校园里的“军味”,不只体现在训练场——开展援建以来,该旅选派骨干参与学校课外活动设计,不仅在体育课上增加队列训练等内容,还为学生开设军事体验课程。利用学校里的军事训练场,该旅共拍摄制作7部军事体验课教学视频,用于教学推广。

为帮助困难家庭学生,该旅设立“蓝色圆梦”助学基金,广泛动员官兵参与捐资助学活动,至今已资助90名学生。在该旅积极协调下,军地每年召开教育帮扶军地联席会,在教师选调、送学培训等事项上靠前对接,近3年为学校补充了一批“新鲜血液”。

2022年,先锋小学挂牌“八一爱民学校”,成为军队在全国援建的360所“八一爱民学校”之一。

“老师们常说,我们的学生在机翼的庇护下成长,也在战鹰的托举下腾飞。”校长闻小艳说,“我希望大家好好学习,长大后既能成为建设家乡的先锋,也争当保家卫国的先锋!”

医疗援助

北部战区总医院援藏医疗队奔赴西藏阿里地区——

藏家又见“兵门巴”

■孔凡铜 兰济民

迎着寒风,北部战区总医院援藏医疗队今年第4次来到西藏阿里地区开展巡诊义诊。

“金珠玛米来了!”在阿里地区札达县团结广场,看到“金珠玛米门巴”(藏语,意为“解放军医生”)又来义诊,数十名藏族群众围拢过来,为医疗队成员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感激之情。

札达县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札达县人民医院仅设有5个临床科室和3个医技科室。今年,北部战区总医院共组建4批次医疗队赶赴札达县,开展巡诊义诊、培训医疗技能、捐赠医疗设备。

在海拔3700多米的札达县人民医院,医疗队成员、护士长李静小心翼翼地为91岁的藏族老人卓玛做康复护理。

“之前每次吸氧,她都十分抗拒。”李静说。

今年9月,卓玛被诊断为高血压,需要经常吸氧。但由于卓玛不懂汉语,听力不佳,护士很难与她有效沟通。

为了解老人不愿吸氧的原因,李静请来懂藏语的护士巴桑与卓玛交流,才明白是因为吸氧管较长,有时会缠在身上,妨碍老人行动。

找到了缘由,李静就一句一句慢慢讲解、翻译,耐心地整理吸氧管、做示范,调整氧流量直到老人适应。经过耐心沟通,老人终于安静下来,接受吸氧。

看到老人的指甲多年未剪,已经卷曲,李静又找来指甲剪,将老人的手指甲修剪平整。

这次前往札达县人民医院,医疗队成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了解今年为医院配备的高压氧舱效果如何。

“经过7次治疗,我已经可以在家简单活动,不用坐轮椅了!”医院高压氧科护士长王冰读到患者次乃拥珍发来的信息,脸上露出笑容。

61岁的次乃拥珍因慢性脑供血不足,经常出现头晕、头痛症状,需要高压氧治疗,但以前,只有几百公里以外的阿里地区医院才有高压氧舱。今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指导札达县人民医院开设高压氧治疗中心,次乃拥珍成为第一批体验者。

“高压氧治疗中心开设不到半年,已经为数百名藏族群众减轻病痛。”王冰说,“这一年来,每次收到藏族群众康复好转的消息,对我们都是一次鼓舞,激励我们继续更新设备、提升技术,为更多受到疾病困扰的群众服务。”

为解决札达县群众看病就医实际困难,医疗队还自主开发“视讯保藏”远程视频诊疗系统,邀请医疗专家开展远程临床指导。

新年前夕,援藏医疗队结束任务,踏上返程。一名医疗队成员在日记中写道:“一来一回,我们的行程上万公里。作为人民军医,只要群众需要,再远我们都会义无反顾!”

而同一时刻,在北部战区总医院,下一批援藏医疗队已经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中国军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