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曦

眼下,正值山药收获季。12月26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河南温县,在祥云镇关肇村铁棍山药种植基地,轰隆隆的钩机扒开土层后,农户们用手中的铁锨将一根根铁棍山药采挖出来,整齐地摆放在地垄上,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直径1.5-3厘米,毛眼突出,表皮不光滑,有不规则红色“锈斑”……铁棍山药名声在外,但很多人不了解它的“老家”温县。温县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环抱,得名为“怀”。这里的气候“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土壤的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并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经雨水冲刷渗透而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形成了疏松肥沃的黄土地,孕育出颇有名气的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和菊花。


据了解,这里出产的铁棍山药含有皂苷、黏液质、胆碱、尿囊素、钙、锌、铁、锰等几十种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养胃、固肾益精、补气养血等功效,是药食同源的典范。

近年来,温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推进铁棍山药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全县建有22个‘十统一’铁棍山药标准化基地,我们每年定期组织山药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通过无人机喷药、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山药每亩的产量从以前的2000多斤增长到现在的3000斤至3500斤。”温县农科所高级农技师刘永康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为了进一步提升种苗品质,温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企业怀药科研机构5家,培育怀药新品种7个。目前,温县铁棍山药先后集齐三大“国家级地标”、连续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温县山药的种植面积保持在每年3万多亩左右,由于品质过硬,加之霜降采挖节等活动进一步打响了知名度,市场反响很好,一直供不应求。”刘永康说。


山药片、山药粉、山药面……走进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琳琅满目的山药制品映入眼帘。“山药产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向高附加值、品牌化的方向迈进。”据该公司董事长康明轩介绍,在坚守古法的原则基础上,怀山堂不断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推出品种丰富的山药产品。目前,生产各类怀药非遗加工产品超过30款,年产值近亿元。

“在深耕山药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还走出了一条企农共赢的新路子,目前签约合作农户200余户,种植总面积超过20000亩,带动农民3000余人。”康明轩自豪地说。

三百里怀川之上,温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为基础、加工和营销为依托的山药产业链,“土棒棒”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铺就县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