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离世后,有人希望照顾他的后人,邓小平却不答应,用心良苦

1986年,刘伯承离世后,中央为其举办了追悼会,由邓小平亲自主持。当时曾有不少人提出,希望能照顾一下刘伯承的后人们。只是没想到对于这个提议,邓小平却不答应,这让人十分诧异,毕竟两人曾是好知己,他应该会赞同才是。

直到很久以后,邓小平才道出,当初他之所以不同意的真正原因,让人动容,也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



刘伯承也是出身寒门,小时候备受地主乡绅的欺压,他只有努力读书,希望能得到改变。后来他参加了革命,但不幸负伤,于是回家休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意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更是加入了我党。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合作,要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说起,当时正逢国共第二次合作,一起抵抗日本的入侵。当时129师的师长是刘伯承,因为政委张浩同志的意外负伤,所以组织派了邓小平来接替对方的工作。此后邓小平和刘伯承合作长达数十年,十分默契,关系也很好,两人更是被誉为黄金组合。



同时,两家人的关系也很亲近,在那样战乱的年代,有着不一样的革命情谊。到了解放战争,更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典案例,为后人津津乐道。

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刘邓组合才解散,两人各自进入不同的领域,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当时邓小平去了北平,在党中央出谋划策,刘伯承则成为军事学校的教员,为祖国培养下一代。



因为小时候的艰难生活经历,所以刘伯承自己对一些特权的思想,十分不喜,所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家人,他都严格要求,且不愿意占用任何好处。比如建国后,他退出军队,担任教员的工作。

原本以他的身份,生活上应该是能得到很好的分配的,但他本人却没有,家里多达八口人,但居住的房子却不到八十平,因此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曾有领导希望给他换个大一点的房子,但刘伯承却始终没有同意。



后来,趁着刘伯承不在家,外出工作,有人就悄悄给他换了个住所,谁知刘伯承回来后,十分生气。要求换回原来的房子,在他的心中,自己这样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看看外面的老百姓,那才叫条件不好。

不得不说,那一辈的领导人,对于老百姓真的是非常的关切,比起自己过上好生活,他们更希望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刘伯承和妻子汪荣华,一共生了7个孩子,分别是三男四女,对于孩子,他也很重视,在取名上,更是寄予厚望,想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报效祖国。虽然他也很疼爱孩子们,但也不希望他们有享乐主义,因此他始终坚持原来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接受旁人的安排,住大房子,吃好喝好,在生活上,他始终将自己与老百姓放在一起,没有任何埋怨。



有这样的父亲当榜样,刘伯承的孩子们也有着和他一样的精神,对生活的艰苦没有抱怨,在学校里也从不提父亲的身份,一心努力学习,和同学友好相处。即便偶尔有跑偏的,在父亲的教育下,也都火速改正。

同时,刘伯承也早早的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一面,从小就让他们学做各种家务活,因此孩子们从小就很独立。正是因为父亲这样的教育,所以孩子们长大后都各自成才,也有很美好的品质。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也能明白,为何当初有人提出照顾刘伯承的孩子们,邓小平却不同意。

这正是因为邓小平与刘伯承相处数十载,最了解对方的为人,也明白他对孩子们的寄望,所以他知道,刘伯承肯定不愿意看到,组织对他的孩子特殊照顾,也不希望孩子们因此失去独立。



孩子们在刘伯承的教育下,一直都很努力,也很自立,因此如果组织给予照顾的话,肯定是违背刘伯承的遗愿的,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后来,刘伯承的孩子们,都成长得很好,在各自的领域都作出了好成绩,这也证明刘伯承的教育是对的,而邓小平当时的拒绝,更是正确的决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