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离我们远去的不仅是逝去的岁月,还有那些消失的老街巷、老字号、老建筑、老景观等,一些值得这座城市记录回忆的老公园也在其中。

青岛开埠以来至解放前,一共设置了十几处公园。其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公园作为青岛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又分别建设了小青岛公园、栈桥西公园、山海关路公园、太平角公园、东镇公园、西镇公园等七处公园。

在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的老西镇,相信除了一些老青岛之外,可能很少还有人会记得,这里曾有过一座早已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公园,它就是西镇公园。


被青岛博物馆收藏的“西镇公园”碑石

在民国时期青岛建造的公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偏重了贫民区的规划。在台东镇和台西镇分别建造了东镇公园和西镇公园。这两个公园是青岛作为城市建设后的三十多年间,首次为市区内的贫民建造的公园。而这其中,最为可惜的是西镇公园,尚未全部完工即遭侵略者破坏。再次看到最初的规划图纸,仍是令人遗憾不已。

《青岛市志·园林志》介绍:

西镇公园建于1936年,1938年日军二次侵占青岛后,强行占用,建了宿舍和仓库,公园消失。

民国36年(1947年)版《青岛指南》载:

“位于市南区之西南部,台西镇之东南,东临郓城南路,南接贵州路,北邻南阳路,西为成武路,占地约5290平方米,周围石柱栏杆,种植花木,石桌石凳及铁椅散布园内。园内西南部辟一圆形水池,盛夏之际,每值夕阳西下,附近居民均集中于园中,做各种游戏,诚西镇一带纳凉佳地”。

西镇公园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呢?它的由来与曾经的规模是怎样的呢?在它存世很短的时间里,又经历了那些风雨呢?

据档案记载,西镇在拆迁改建之初,原上下马虎窝、脏土沟及挪庄四处各有一部分平民无力自建,经社会局登记,指定暂住菠菜地,等公建住所落成后移居。位于青岛西镇东南的菠菜地,原为郓城路、贵州路、南阳路、城武路围绕的一处棚户区。

从1934年9月正式开始迁移,1936年2月全部改造宣告结束,分三批陆续迁出菠菜地,分别迁入第一、第八平民住所,菠菜地原址处开始兴建西镇公园。


西镇公园设计平面图

西镇公园位于西康路、郓城路、贵州路和城武路区域内,1936年开始建设。公园在东、西、南、北的四条道路上分别设有入口。从入口到中心都设有大道,形成了东西、南北两条轴线,这两条轴线也将公园分为了两部分。

西镇公园是中西式混合设计,园内的道路、池塘、凉亭、假山和园林树木,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园林特色。公园的北边有儿童运动场和草坪,南边主要是花木景观。图纸的中间部分写着“钟”字,应该是钟表,但最终并没有竖起来,因为公园还未完工时,日本人已经来了。


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部分公园介绍,其中西镇公园(30)有简要介绍。

1938年1月,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各公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西镇公园的铁管、架子被拆除,花木被采伐。公园的东侧加盖了铁路职员宿舍,西侧变成了日军的露天仓库。据抗战胜利后农林事务所的报告中介绍,公园几乎受到了无法恢复的损害。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损毁废弃多年的西镇公园重归国人管理时,它基本已失去了市民公园的条件与意义。后有提案准备重建公园,恰值时局动荡,其后亦不了了之。至青岛解放前,这一带多处陆续建起棚户区,西镇公园随之愈发荒废。


1945年,美军航拍西镇,此时的西镇公园已基本废弃。

据热心读者“启云”介绍:西镇公园始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南起贵州路北至南阳路,西起城武路东至郓城南路,东西南北各设有大门,我家大门口曾正对西镇公园东大门。日本侵略靑岛后强行占领了西镇公园,修建了日式二层楼房,上部份为西康路三十三号、下部份为西康路十四号、南门为贵州路十六号,西镇公园至解放前后只剩下公园的西南一小部分。至五十年代中期被高二团占用,至此西镇公园全部消失了,这也是我一个八旬老人的记忆。

西镇公园的建设也是在沈鸿烈执政青岛时期,沈鸿烈注重抓城乡教育、经济、市政建设等,青岛也很快成为中国当时经济繁荣、治安良好、文明的一等城市。沈鸿烈同情关爱劳动大众,西镇公园与东镇公园均是在贫民区建造,丰富了底层工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存在的时间都不是很久,但至今仍被老青岛所称道。


西镇公园原址附近尚残留的公园立石

历史上的西镇公园如今已是鲜有人知,这也与公园所存续的时间较短有关,建起不久即遭日寇二次侵占青岛所霸占破坏。相比同期所建的其他公园,至今或成游览胜地、或是遗迹尚存,唯独西镇与东镇两处平民公园消失的真是干净,实是令人惋惜不已。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