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自2019年建成全市首个社区生境花园以来,目前已打造27座生境花园。其中,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2021年还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今天(12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栏目刊发《都市也有“小田园”》报道,关注长宁区生境花园建设实践,一起来看具体内容吧→
在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沿着鹅卵石步道深入,清风徐徐、花草摇曳,不经意间几只鸟儿突然从灌木丛中振翅飞出,布满石头的旱溪旁,酢浆草等花草引来蝶飞蜂舞。深夜时分,小刺猬、小松鼠等悄悄踏足的身影也被红外相机捕捉下来。
很难想象在上海中心城区居民聚居的小区院墙里,还有这样一幅野趣光景。“这里原本是小区环境死角,通过科学设计,不仅形成了两处相对完善的微生态循环系统,还成功吸引到黑藻、饰纹姬蛙、斐豹蛱蝶、小白鹭、刺猬,乃至貉等本土动植物种群落户栖息。”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说。
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郁郁葱葱。
这份自然野趣的背后,是一座城区小镇精心雕琢的结果。记者走进长宁区新泾镇,水脉细密、河道密布,让现代化的城区一下子就透露出江南水乡的气韵。河道经过的居民区里,许多无人问津的“闲置空间”甚至是“荒废角落”正在变成本土动植物游弋嬉戏、自由生长的“绿野仙踪”——生境花园。
乍听“生境花园”,难免联想到高低错落的花境、次第排布的植被,但现实中的生境花园与想象中却大为不同,甚至可以说有点“野”、有些“杂”。
位于淞二居民区的常馨生境花园,由一座废弃了的小区水泵房改造而来。低处,各种不起眼、难以叫出全名的本土植物肆意生长;高处,橘子树、石榴树、枇杷树、梨树……枝叶沙沙作响,听居民们说果实等不及落地就被各种鸟类、小松鼠等“消灭得一干二净”。
“这草长得歪七扭八的不好看,拔了吧”“外面景观带里种的花多好看,咱多种种这些”,习惯了修剪整齐、种植规整的“花园模板”的居民们,一开始也不能理解,总想着要把杂草除干净、把好看的花种起来才叫花园。
“这几年,各种科普活动、专家课堂在小花园里开起来,我们作为居民也逐渐理解了‘生境’的涵义。看起来又‘野’又‘杂’的花园,恰恰是最适合城市野生动物寻找食物和水源、寻求庇护的好地方。”淞二居民区居民周其云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种本地植物、杜绝外来入侵物种、丰富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生态理念的种子在居民们的心中种下,曾经难觅踪迹的小生灵们也开始展露身影——
去年,一只白顶溪鸲飞来常馨生境花园做客,根据上海野鸟会发布的《上海鸟类名录2022》,上海此前从未有过这一物种的记录,罕见小鸟“首秀”上海就选中了生境花园。
今年,又有狗獾一家子在生境花园里定居,多数情况下,狗獾隐居在竹林山丘以及农民家的宅基地后院,这次“进城”实属罕见。
“小动物们触角最是灵敏,飞来的翅膀、停留的脚步,都在说明不断改善的城市生态正在达到它们的‘严选’标准。”淞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钟爱锋说。
生境花园在城市里形成一个个可循环的微生态。有趣的是,一座生境花园的落地,也能让社区里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循环。
走进位于新泾港水岸边的中泾生境花园,作为一座“与蝴蝶共生”概念的花园,蝴蝶元素比比皆是,但细细逛下来最令人动容的却是“人”。
由二十四节气诗句装饰的步道,这个创意就是社区居民任汉鑫提出的;散落在草丛中的汀步石,它们是附近上海市西郊学校的学生们现场制作的;社区共建单位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认领了“一米花园”,种出的棉花一年比一年多,做成棉花抱枕送给社区里的高龄老人……
从建设前的意见征询、到建设中的全情参与、再到落成后的日常维护,中泾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金志岚指着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仿佛有说不完的“人人建议、人人参与”的社区故事。
逛着逛着,沿着生境花园的小路笔直往前,来到小区中间地带,一座刚刚落成的亭子赫然眼前,两张八仙桌、几只长条凳,居民们坐下来就能商量事儿,抬头一看,亭子的名字就叫“花泾合议亭”。
“虽然亭子不在生境花园里,但建设维护花园时,大家形成的‘凡事一起商量’的协作精神,早就随着花园的诞生,扎根在大家心里。”中泾居民区居民金永明说。
资料:新华每日电讯(作者:王默玲)
编辑:毕扬静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