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龙 尹柏寒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治理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数。当前,基层工作者服务群体复杂、工作内容繁琐,面临着资源、能力与任务不匹配的“小马拉大车”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持续推进基层减负,让基层治理更加有效?
针对这一问题,辽宁省委社会工作部与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联合开通的“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专项征集11月初上线以来,广大网友,尤其是社区工作者踊跃发言,积极献计献策。
网友殷海院表示,现在社区工作错综复杂,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希望能够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情况增加工作人员数量,缓解现有人员压力,明确社区工作指责边界,更好为老百姓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科学配备人员,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有效避免‘有人干、有人看’和‘一人多干、有人不干’的不合理现象。”网友刘葳葳提出还要明确服务事项,一方面坚持“清单之外无权利、法定责任必须为”的工作原则,依据上级部门下发的权责清单,逐项对照,明确承办机构,厘清行政职权和行政执法、便民服务中心等部门职责。
网友“台南嘉苑”提出,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明确准入内容和准入程序。凡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办的工作事项,必须严格履行事前申报准入程序,确保社区居委会在协助办理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工作经费和资源。
“开会太多,只能抽空做事、加班做事。”同一事项议而不决、反复开会,随意拔高会议规格、扩大会议规模……文山会海也是长期困扰基层工作者的问题之一,耗费着他们本就十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有网友留言表示,应该尽量多会合一,大会变小会,小会变短会。提炼精准的会议内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对于内容相关的会议可合并召开。能线上开的就不线下开,并且严格控制会议时长,规定汇报时间,避免冗长发言。”有网友认为,还要避免层层转发内容重复的文件,需建立统一的文件管理和推送平台,对文件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让基层人员能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减轻基层负担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常抓不懈,才能让基层“车载”更轻,让基层工作者创新工作的“马力”更足。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您还有什么好建议?辽宁人民建议·“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专项征集仍在继续,欢迎通过人民网“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