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比赛。 新华社发

  “百万学位建设”将迎“交卷”之年之基础教育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常住户籍人口606.1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4.1%;常住非户籍人口1172.87万人,占比65.9%。

  基于这一特殊的人口结构现状,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需求是否被充分解决,是深圳的重大民生焦点,也直接影响深圳的城市形象和口碑。南都记者采访发现,在深圳高速推进学位建设的征程中,许多外来务工家庭的“上学难”现象正在缓解,昔日的“留守儿童”也开始“返深就读”。

  公办学位扩增

  龙岗大运城中村孩子两度“惊险压线”

  租住在龙岗大运片区城中村的张先生来自湖南,他有两个孩子,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城市slogan的鼓舞,他们两夫妻在深圳打拼许多年。可当孩子们成长到入学年龄时,他们就开始犯了愁。

  2018年,大女儿准备入读小一,但两夫妻一合计,比较了近年录取学校的“积分”,发现他们的“积分”不太理想,子女很难就近入读公立学校。“我们是非深户籍且租住在城中村,家庭积分不高,可选择的学校有限。”

  摆在张先生面前的艰难抉择是——一、把女儿送回老家,入读老家学校,送到老人身边抚养。“这不又是‘留守儿童’了吗?”;二、夫妻二人其中一人回老家陪女儿读书……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家人的分离。“那段时间,家里的气氛异常凝重”。张先生回忆道。

  一个“喜出望外”的结果又给了这个家庭新的希望。“看到公布小一录取分数时,一时间不敢相信,我们女儿的总分比分数线高出0.5分”,就这样,张先生大女儿幸运地被龙岗区爱联小学录取。

  事实上,张先生这种“低分过线”的“幸运”,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彼时,深圳正在启动学位建设的高潮,学位的供需矛盾正处于逐步改善的当口,对于张先生这类的普通外来务工家庭而言,主观上的感受就是“家门口学校的录取分”开始变低,入学变得相对容易了起来。

  2019年,龙岗区第一个学区制教育集团、第一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正式揭牌成立。片区内原星河实验学校、如意小学、爱联小学纳入到了集团化办学的阵营里。

  这也是深圳推动“学有优教”的另一个生动侧面。学位高速建设与“集团化办学”齐头并进,学位供应进一步拓展增量的同时,昔日的“薄弱校”也得到了来自“龙头校”“品牌校”的帮扶与赋能,家门口的学校,办学质量和口碑品牌也在不断提升。

  “十四五”以来龙岗新增公办学位11.97万个

  2020年,张先生小儿子也被录取到爱联小学就读。2021年1月,爱联小学成为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中的正式一员。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办学质量提升,张先生一家也看在眼里。“她(大女儿)在爱联小学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变得越来越懂事、独立。学业和生活都能独立自主。”一大一小都在同一所公立学校就读,张先生感到很满意。

  但很快新的考验又来了,女儿即将小学毕业,初中学位能否顺利解决,又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女儿时常问道:“如果积分不够,是不是要回老家读初中,和深圳的同学们分开了?”这个顾虑,也很让张先生一家揪心。

  不过,事实证明了这些纯属“多虑”。初一录取结果“放榜”的当日,张先生一家又一次感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女儿又被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压线录取”。张先生既惊喜又疑惑:为什么星河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会比上一年更低呢?

  原来,今年暑假期间,星河学校完成了浩大的校园改扩建工程——秋季开学后,不仅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面积翻了五倍,学位供应数量也在同步增加,自然也就缓解了学位竞争的压力,录取门槛也“水到渠成”地相应下调。

  龙外(集团)星河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在扩建之前,满班额情况下的学位数为1350,班级数27;扩建后满班额情况下的学位数为1800,班级数36。“这次及时的学位扩增,让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得以惠及张先生这样的工薪家庭,满足了周边更多居民就近入学的需求。”

  “两个小孩都在龙外(集团)就读,他们对学校评价很高。老师给予的反馈也很及时,让我们对孩子在校信息掌握得都很全面。”张先生最犯愁的子女入学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与张先生处境类似的外来务工家庭,也正在城市加速推进学位建设的振奋行动中不断受惠。

  两个孩子都在深圳公办学校就读,这也让张先生一家继续留在深圳打拼有了奔头和盼头。他们将继续在深圳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两个孩子也在深圳教育迭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平等优质的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在深圳这座城市里觅得一份难忘的学业生涯。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实施新、改扩建公办学校39所,新增公办学位6.39万座。“十四五”以来,龙岗区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多途径新增公办学位11.97万座,有效缓解了学位紧张片区公办学位供需矛盾。

  未来,随着深圳义务教育学位、资源的进一步普及、普惠,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进一步降低,“家人团聚+就近入学”将成为外来务工家庭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所在。

   从民办到公办小学

  福田区城中村三姐弟的求学之路

  2024年5月,教育部召开2024年教育督导重点工作部署会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推进会议,会上公布了56个2023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名单。深圳市福田区入选,标志着福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为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深圳市福田区以全市4%的面积,承载全市10%的基础教育学位。福田区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张,要想增加学位供给、扩大办学规模,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精细配置,推动学校新改扩建。从2019-2023年,福田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约5万个,18所城中村学校全部翻新重建。许多福田“城中村”家庭的子女入学问题,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圆满解决。

  沈先生是广东汕尾人,十年前从老家来到深圳打拼,和很多来深务工者一样,第一个落脚点选择在城中村。沈先生一家人住在福田岗厦村,且一住就是十年。到深圳后,沈先生就决定把孩子都接到身边,当时两个女儿到了入学年龄,但一家人刚到深圳,学位紧张,并且自己连入学材料都来不及准备,没有为女儿申请到公立学校。

  “当时很矛盾,上不了公立学校,但是还是想和孩子呆在一起,不舍得女儿当留守儿童,辗转打听了很久才把方向瞄准私立学校。”沈先生表示,自己询问了很多老乡,最后咬咬牙给两个女儿报读了在罗湖的一所民办小学。据介绍,这所民办学校距岗厦村有一段较长的通勤路程,尽管每天会有校车接送,但孩子还是要来回花一两个小时在路上,并且这所学校每学期的学费是1万元,两姐妹一年要花掉4万元的费用,对自己家庭来说还是有点负担。就这样过了四五年,沈先生一家在深圳也算慢慢扎根下来,这时家中的小儿子也到了入学年龄,沈先生决定为三个孩子再努力一把,重新申请岗厦村附近的小学。

  据沈先生介绍,当时重新准备了齐全的资料后,积分也刚好达到了申请公立小学的要求,就开始走上了“忐忑”的申请之路。“那时候心里还是很慌张的,虽然学位建设多了,但没把握自己能申请到家附近的小学,看到不少老乡被随机分配到梅林等地方的学校,自己感觉也在赌一把。”最后,很幸运,沈先生的小儿子顺利被文天祥小学(岗厦)录取。另外,两个大女儿后来也转到文天祥小学(岗厦),这对沈家来说,不仅节省下了一大笔开支,三个孩子也能在家旁边的学校一起读书。

  沈先生坦言,从老家到深圳工作的时候,三个孩子都很小,但是再苦都想把孩子放在身边,为孩子入学的事情确实操心过,但是结果还是好的。沈先生还提到,今时不同往日,这几年在岗厦村的老乡,大多能为子女申请到满意的公立学校。

   转学生圆梦北大

  “新深圳人”的子女接触到更多资源和机会

  还有一些外来务工家庭出身的学子,经历过“跨城择校”的艰辛,谋求“随父母身边入学”的过程并不十分顺遂。曾经,相当一部分“新深圳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在“小升初”的关键年龄段,入学条件发生变化,孩子到底应该“离深”还是“留深”?还有一部分曾经的“留守儿童”,在家庭经济条件转优、入学积分提升之后,又能否结束与父母长期分开的境况,在深圳的学校接续自己的学业生涯?

  毕业于深圳市宝安中学的叶子琦,2020年考上北京大学,是妥妥的一名“学霸”。回顾叶子琦的上学经历,他并不是一直在深圳就读。叶子琦舅舅告诉南都记者,小学三年级之前,孩子的父母在深圳工作,孩子则跟着他在另一个城市生活,到了入学年龄,便在当地的学校就读。

  “到了初中,他的父母还是决定要把孩子接到深圳,接到自己身边。”叶子琦舅舅表示,把孩子接到深圳来上学并不容易,奔波了好几个月,从了解学校招生要求,再到准备齐全的资料,好在最后成功入读了宝安区的一所公办学校,开始了在父母身边上学的日子。

  初中开始从外地转学到深圳,叶子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叶子琦舅舅提到,孩子从小的成绩一直都比较优秀,到了深圳之后,接触到了更多资源和机会,更加激发了自己的斗志,并且把梦校定为北京大学。“叶子琦在深圳读书时跟着学校去北京游学,到了北京大学参观后,自己就决定要考北大,很‘痴狂’,连洗澡时都在唱北大校歌。”

  如愿以偿,叶子琦顺利考上自己的梦想大学——北京大学。叶子琦舅舅提到,叶子琦来到深圳读书后,遇到了好老师好校长,父母也给予了更多关心和陪伴,加上他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叶子琦的成长经历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不同层面上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再次证明了“就近入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越来越多与“叶子琦”经历相似的外来务工子女被深圳校园所接纳,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专家观点

  民进福田教育委员会委员龚卫兰:努力发展特色学校 让家长有更多选择

  民进福田教育委员会委员龚卫兰表示,目前,深圳的新建学校或“民转公”学校可能在短期内难以达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质量标准;个性化特色学校教育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为满足不同家庭和孩子的教育需求,可以在发展集团化办学的同时,努力发展特色学校,让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长有更多选择,同时发展在线教育、社区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