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主题活动《一部定格动画的产生》;二年级学生参加主题活动《争当深圳古迹小导游》。3.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幼教集团在大冲都市花园幼儿园举行第三届科技节系列活动开幕式。
建埠立城以来,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深圳,已跃居世界知名城市行列。火热的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截至2023年年末,深圳常住人口已达1779万。寸土寸金的深圳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要让庞大数量的外来人口在深圳获得归属感,需要解决“子女有学上”的重要民生问题。
曾经,许多外来务工家庭子女被迫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深圳务工,于是被迫将未成年子女托付于老家亲戚……这个曾经存在很久的历史现象,和当年深圳学位供不应求,许多学子无法“就近入读”的历史高度相关。那么,深圳的“留守儿童”现象,距离“根治”还有多远?深圳学位供需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了吗?
“百万学位建设”攻坚行动
预期能显著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呼吁,感召了一代代新深圳人。但在很多人心目中,深圳易“来”不易“留”。深圳在城市建设发展初期,并未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相应产生的学位需求做好万全的准备,城市扩张与学位配套并不同步,这一供需矛盾曾持续较长时间。
基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深圳又启动了另一个“深圳速度”。2020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时任市领导表示,到2025年,新建学位近百万个。这也是“百万学位建设”攻坚行动的由来。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年深圳全市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加上此前规划新建公办高中阶段学位9.7万个,到2025年深圳共将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预期能显著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叶子琦正受益于此。初中前,他没能在深圳随父母一起读书。而“小升初”期间,通过各方努力,他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在宝安区一所公立学校开启了自己的中学生涯——数年后,在自身努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圆了自己的童年梦。
深圳学位的高速建设,使本土“留守儿童”现象获得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善,纾解了许多深圳家长的后顾之忧。这是对来深建设者群体的有力反哺,也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另一种有力诠释。
市民对学位供给存“刻板印象”
个性化特色学校教育未获满足
“百万学位建设”行动以来,深圳学位供应正在逐渐交出“优质”答卷。据统计,自2020年实施百万学位攻坚战计划以来,截至2023年底,深圳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4.4万个,其中幼儿园学位9.41万个、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位46.08万个、公办普高学位8.96万个。如今,深圳市的普高录取率(含民办)也达到历史新高,超过了70%。“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福利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深圳家庭。
但当今,在深圳学位高速建设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学位需求被满足的同时,也仍有一部分家庭的“学位顾虑”并未得到充分解决。深圳在推动“学有优教”的进程中,也留下了一些待解之“忧”。其中,社会舆论中频频聚焦的“中职/普高分流”现象,牵动了许多家长的神经。如何改变市民们对学位供给的“刻板印象”?为何新学校建了这么多,还是会时有发生与学位分配有关的矛盾和纠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到,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是从幼儿园逐渐波及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2032年前后是全国各地的中考人数高峰,2035年前后是全国各地的高考高峰,”也就是说,未来还有七八年时间,高中的学位其实都非常紧张。深圳市政协委员贾建国认为,深圳学位高速建设已经较为全面地解决了居民“有学上”的问题,而距离公众期望的“上好学”,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民进福田教育委员会委员龚卫兰表示,目前深圳的新建学校或“民转公”学校可能在短期内难以达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质量目标;个性化特色学校教育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这种种的待解之题,仍需要进一步思考。
大家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提高职业教育地位质量 促进高中多样化办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深圳等地都在增加高中的学位,各个地方应该要结合当地生源的变化,统筹规划布局以保障相应的学位供给,同时真正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和学子的需求。
熊丙奇认为,对于高中学位而言,目前还是存在“普职分流焦虑”问题,包括部分深圳家长也反映深圳的普职比较低。“有些舆论炒作认为,有一半的学生要进中职,但实际上深圳的普职比基本上是7:3。”熊丙奇坦言,大家计算深圳的普通高中录取人数和整体参加中考的人数之比,就可以得到这个普职比。“现在的普职比基本上都是7:3,70%学生进普高,30%进中职。”
“当然考虑到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需要相关部门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促进高中多样化办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当然,也有家长认为公办高中的学位有限,民办普高学位比较多,所以希望提高公办普高的学位数。一方面,这需要政府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给民办学校相应的发展空间,让家长自主选择民办普高。
熊丙奇提醒家长,要理性地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进行教育选择。“比如孩子学习分数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中考分数可能也进不了普高,那就应该做好进中职的发展规划。”
他特别提到,现在的中职其实也已经改变了之前学历“断头路”的情况。“中职毕业生大部分都会去深造,包括进高职、进本科高校,中职毕业直接去就业的其实已经变得很少了。”另外,现在各地也在推进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等长学制培养项目,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部门结合出生人口的变化,做出前瞻性的教育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也要推进高中的多样化办学和发展,而不只是一味发展普高。“即便今后进一步提高普职比,也要注意给学生更加多样的选择。只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只会加剧学历焦虑,只有多元选择才能缓解家长的的焦虑和学生的内卷。”熊丙奇补充道。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建国:
在高中教育“内涵”上下苦功 从“分层教育”走向“分类教育”
在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建国看来,努力建设高中学位,只是满足公众对“优质学位”需求的第一步。深圳还要努力在发展高中教育“内涵”的方向下苦功,譬如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从“分层教育”走向“分类教育”,满足学子不同发展趋向的个性化要求,避免单一通道的“升学教育”,这才能真正淡化全社会的“高中学位焦虑”。
贾建国还提到,深圳正在努力谋划推动新的尝试,比如探索建设综合高中,尝试同步开设普高的理论课程及职高的职业教育课程,将基础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融合起来。另外,深圳新建的“四大高中园”,也可以积极探索跨校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给予学子们更多的选择。
贾建国认为,深圳学位高速建设已经较为全面地解决了居民“有学上”的问题,而距离公众期望的“上好学”,还有一段路需要走。近年来,深圳持续推动集团化办学,推动以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双减”的时代要求下推动五育并举。这些增强城市教育“软实力”的举措和行动,也是在从另一个层面上努力兑现“学有优教”的承诺。
民进福田教育委员会委员龚卫兰:
动态调整学位规划 合理布局教育资源
民进福田教育委员会委员龚卫兰表示,目前,深圳的新建学校或“民转公”学校可能在短期内难以达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质量目标;个性化特色学校教育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为满足不同家庭和孩子的教育需求,可以在发展集团化办学的同时,努力发展特色学校,让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长有更多选择,同时发展在线教育、社区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
当前,深圳的人口结构正处于“常住人口增加”与“生育率下降”并存的现状中。龚卫兰建议,可以基于人口统计数据和趋势预测,动态调整学位规划,确保学位供给能够及时响应人口结构的变化,灵活应对入学需求波动,提前做好预案。比如建设高质量可拆卸的预制学校,新建学校多设计可移动空间;关注人口流动特点,合理规划学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变迁,根据人口分布和变化趋势,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区和新兴居住区,应优先保障教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南都调研 总第522期
系列报道详见深圳B特02-07版
策划:付可 陈实 杨红辉
统筹:周正阳 李斌 董淑云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谢粤蕾 伍曼娜 王童 何思敏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