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83期 美术聚焦
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第四组)现场
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自创立之初就秉承尊老的传统,现在我们又确立了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学术理念,就是希望通过收藏、展示中国现代艺术大师与前辈的经典作品,为我们当代艺术家提供人格与审美上的精神引领。今年我们收藏了蒋兆和先生创作的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经典之作《与阿Q像》及其文房用品共18件/套,以及刘开渠先生的23件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相关联的原始稿及其他经典作品。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向他们艺术成就的致敬、向其高尚的品格和修为的致敬、向其家属后人无私精神的致敬。同时,我们只有与经典朝夕相处,才会向往经典、内省自身,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作品。相信中国国家画院收藏的所有经典之作,都将会对中国国家画院乃至中国美术创作的品格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座谈会第四组主持人):此次座谈会的内容非常广泛,主题兼具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比如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问题、当代画院的发展问题、人才培养问题以及画院与美院之间合作交流的问题等,涉及当代画院发展最关键的几个方面,对画院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第四组分论坛的参会专家主要包含老艺术家、画院专业所的艺术家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艺术理论家,与会者就“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特征与价值”“当代画院创作的优势与面对的时代课题”展开了内容丰富而深入的研讨。专家们认为,画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力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优厚的条件,如何在充分发挥画院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出艺术精品、艺术人才,是摆在画院系统面前的重要课题。画院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有国家立场、民族立场,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艺术精品。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应该深刻理解主题的意义,母题和主题的关系,避免图解化,要注重写意精神、要有真情,有情怀,要做到内容与形式、主题性与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人民性的多重统一。与会专家还就画院人才的培养及管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讨论。
高云(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重大主题创作是艺术家创作代表作的好机会,但挑战性大,需要画家在审美、技法、修养等各方面加以努力,才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专业创作研究机构,应该在主流性、学术性和引领性三方面下功夫,发挥引领全国画院的作用,创作出满足社会和大众需求、走在学术前沿、具有时代意义,兼具观念、思想、情感的生动作品。人才培养方面,我建议中国国家画院借鉴当年出台《全国美术馆评估办法》的经验,争取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出台《全国画院评估和画家评价办法》,以推动全国画院在建设、人才、创作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公立画院在创作题材上应该着重重大题材和有一定深度的人物画创作。创作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侧重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在观念上要牢固把握民族传统精髓,也要注意吸收异域文化的合理内核,鼓励创新。创作要有真情,创作重在精神意蕴、重在意境,所以灵感和构思非常关键。首先要自己很激动,才能使观众激动。重大题材未必画面、场面很大。石鲁的《转战陕北》、潘鹤的《艰苦岁月》并不大,到现在依然是极具感染力的经典作品。
姜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画院的中心任务就是出作品、出人才,这个题目常谈常新。与时俱进应该是我们对待一切事物的基本出发点,比如说山水花卉,怎么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大自然的面貌?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应该是怎样的?只要我们这个时代前进了,我们的作品就不能还是老面貌,就必须体现出时代性与新的审美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在日常创作中保有一种紧迫感或者是长远的创作打算,没有这个我觉得是很盲目的。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讨论当代中国画的状态,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时代特定的土壤中。现在我们的文化土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所以中国画传统和当代如何对位,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题。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的举措,文化意义重大,中国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成为这一使命担当最为重要的原动力。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是这个时代艺术家的风骨与担当,我们的创作应该为时代放歌,为民族的自强与尊严放歌。
李庚(李可染画院院长):在各种会议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画院管理的讨论。但艺术有其自身规律,需要给艺术家更多空间和时间。作为院长,我关心艺术家而非管理他们。艺术需要热爱和培养,否则中国艺术将无法生存。艺术家需要对艺术有深刻认识和热爱,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画院作为国家专职的艺术创作研究机构,有义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其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紫(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今天听了大会上的领导讲话以及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特别受益、特别受启发。作品的深度代表了作者的修养以及个人艺术审美的深度,作为一名画家,深入生活是必须的,不能说我们本身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员,就不需要深入生活了!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有局限的。要创作出有时代精神的画作,除了向生活汲取营养,还要加强对文学、戏剧、舞蹈等姊妹艺术的学习,这是艺术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作品诗意、意向表达的方式与途径。
邢少臣(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在中国画领域树立引领性和前瞻意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画。不要凌驾于人民之上,艺术家和其他行业的人民大众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不要过分标榜、强调自己是文人,这样多少显得狭隘了。
蒋威(故宫博物院中国画画法研究所所长):画院系统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艺术创作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往画院通过临摹古画、研究传统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艺术家,这种教育模式对今天的画院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当下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我们只能从中国画出发,在深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改革,任何立足于其他绘画形式的变革,只能是饮鸩止渴。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作为老艺术家,我们的成长道路、艺术修为以及与时代的互动,会给年轻一代以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有对艺术的敬畏,要经常性地自我审视,以实际行动、以作品参与到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中。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主题怎么选择,创作如何处理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我们要在主题性创作中勇于融入自身的认识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我认为画家一生应有两个命题:母题和主题。母题是画家个体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发问,是艺术研究和创作的基础。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画家没有母题,作品缺乏深度和思想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少情感、缺乏独特性。此外,画家还要有主题,即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尤其对于画院的艺术家来说,创作必须有主题。换一个说法,画院的母题是国家责任和情怀,主题是创作和人才培养。中国是一个诗性的国家,我们总说“弦外之音”,这就是艺术创作的“意”,我们在抓人才、抓创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作品精神性的探寻与表现。因此,画家一定要多读书,加强自身的修养。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叙述国家历史、塑造国家形象、表现时代楷模、彰显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包含着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我们既要完善个人笔墨语言,也要承担主题性创作任务。中国画不应孤立于世界,而应关注社会的多样性,强调学术性与主题性并重、思想性与绘画性并重、传统人文精神与时代性并重,建构符合当代审美和文化精神的艺术语言。
赵培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就油画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我认为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是最佳状态,主题性创作不应脱离画家的日常创作和学术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我们过去的很多主题性油画作品技术上非常娴熟,但依旧缺乏共鸣且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一是缺乏真情实感。二是绘画表现形式陈旧,笔墨当随时代,人民的审美习惯在变化,因此艺术家的表现语言与审美风格也需要变化和发展。创新很难,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要的。此外,AI 时代对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我们相信AI不能取代人的灵魂和情感,但科技的发展难以预测,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思考艺术创作应该如何适应时代课题。
王辅民(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名誉所长):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思路应是全面的,不能仅限于一种创作思维,而是应该真正按照艺术本体的规律去思考和发展,这对于提升画院整体的创作境界至关重要。在现实题材创作中,我们也不能仅限于写实主义。我们的表现性、浪漫性,甚至倾向于抽象性的作品,也是对现实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脉动和精神状态。因此,我认为艺术家在国家意志的指导下,如何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路径至关重要,而这一定是与其生活经验和艺术风格有关的,否则艺术创作就是虚假和空洞的,缺乏真情与温度。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原所长):真正的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选择,有效的选择才能促进人才培养。中国国家画院近半年以来,从收藏结构就可以看到,它选择的都是当代绘画中的典型性作品,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理念、高品质的贯穿。主题性创作应该让画家结合自己的理论修养对素材做分析,既要做好为人民服务,又要体现出画家个人的精神气质、艺术修养。
王德芳(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我们知悉的许多主题性创作多出自人物画家之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艾中信的《夜渡黄河》、石鲁的《转战陕北》等,同时山水画家与花鸟画家亦有诸多经典之作。如1962年钱松喦创作的《红岩》,大胆运用色彩,将画面中一整块岩石勾皴完成后,以朱砂罩染,渲染出一种奔放而壮美、充满革命信仰的精神景观。再者,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创作素材,描绘了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美图景。画作中长城、黄河等这些形象都极富象征意义,表现出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这都证明了主题性美术创作在主题与艺术手法上的多样性,是值得我们艺术家学习的。
顾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当前,画院的创作从过去的集体创作回归到个体创作,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创作实际上都是个体劳动,是艺术家自身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我认为就是要完善自身、提升自身。李公麟跟苏轼、米芾关系都特别好,那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强调群体氛围的营造,因此画院在人才梯队的建设与正能量创作环境的打造上应该下功夫。顾恺之讲“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就是说写意精神,即我们要进入古人的灵魂,寻找中华文化的根,联系当下、实现自我,这才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内容。
蔡大礼(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原副所长):传统的艺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面临着很多传承的问题。一个是出现了所谓的展览体,作品风格雷同,打动人的力量没有了,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炫技。我认为现在书法专业招学生能不能从其他本科专业里选一下,招研究生可以招一些学古文献的、学历史的、学古文字的,其实这些第一学历的教育可能对他学习传统艺术非常有好处。纯书法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本科阶段都在练技术、搞临摹,甚至到博士阶段还在练技术,就造成创作的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
罗贵荣(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新时代的绘画似乎落后于人类当下的生活状态了,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放弃一些不断重复的习惯性思维和观念,以新思维探索世界和绘画创作。新时代画院的创作必须与时代所趋相匹配,甚至要有符合或超越未来的创作。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国家画院的角色,思考新时代画院的创作方向,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思考的指引。或许我们应该在两方面着力,第一类是艺术家需要技艺精湛、能够完成本职创作任务,他们的创作是画院的重要部分;第二类是具备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艺术家,他们能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提供文化话语权。
石峰(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国山水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强调笔墨表现、丘壑和境象的营造。当前的主题性创作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绘画性,积极寻找艺术作品反映时代新气象的可能性,即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笔墨的独立审美,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笔墨的时代精神。宋元时期的名作虽然经典,但它们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历史。我们的任务是在继承和研究古代经典的基础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与时代相契合的作品。
郑庆余(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完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涵盖的广度。从中可以折射出当代工笔画主题性创作的题材主要基于新中国的重大事件、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新时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新景象,同时反映出人民乐观积极的精神取向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些共同渲染了主题性创作的底色。在创作手法方面,这些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彰显了扎根生活、为人民而创作的导向;同时注重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与研究,注重对中华文脉的感悟与传承,尽力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郑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新时代的主题性创作,这一批作品不仅融合了艺术性与主题性,还兼顾研究性和学术性。我有幸在2019年策划了石鲁先生的百年艺术展,他一直强调主题创作中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时代的主题创作中?即新时代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这里的现实主义并非指写实主义,而是指艺术家应展现自己亲历的历史,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而浪漫主义并非浮夸的表现手法,而是鼓励形式与技法的多样性,以及具有个人风格和创作热情的表现方式。
申卉芪(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自今年年初调入中国国家画院后,兴奋之余颇感压力巨大。中国国家画院是国家级的美术创作与研究机构,多年来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对我来说有了更好的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中国国家画院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创作氛围也激励了我,我会努力研习业务、精进创作,为新时代画院的发展增光添彩。
宛少军(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画院的创作和人才培养,核心都是创作的问题。在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完成国家的创作任务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像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突出的思想潮流是强调创新、强调艺术语言、强调个性。画院很多画家可能都面临如何处理主题性创作与自身艺术个性之间关系的问题。因此,中国国家画院首先要完成国家、时代、人民的命题,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允许艺术家有题材、表达方式和艺术审美选择的可能性。
徐冬青(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在我看来,刘万鸣院长提出的经典引领、品格立院,不仅是对画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更是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应当秉持的理念。尤为突出的是,当代画院在创作环境上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如今,画院不仅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创作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作生态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交流平台。近期,中国国家画院推出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赏大师原作的机会,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平台,使我们能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孙震生(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关于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特征,我总结第一点是时代性,第二点是人民性,第三点是历史性,第四点是艺术性。我们应当如实地反映时代,反映我们的真情实感。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的高度,对作品质量严要求,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艺术性是考验艺术家水平高低的标准,其实主题性创作脱离了艺术性,其他的都是空谈。所以我们进行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候,应当协调好这几个特性的关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唐朝轶(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我感恩能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一员,见证新时代美术的发展。作为书法篆刻所的艺术家,我认为书法能够很好地表现主题,我们近年来举办的“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主题性展览。作为青年艺术家,我非常希望画院系统如果有可能,可以鼓励退休老艺术家对年轻艺术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样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和学习老一辈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的真诚与敬畏,以及从他们艺术成长的路径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邱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通过画院的系列主题性创作实践,我在不同的题材间得到更多锻炼和沉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认识:第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创作者,更应关注他人及社会和更多外界的变化,包括对其他领域的学习和理解;第二,关于如何守正创新,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拓展;第三,加强形式内容和文化元素三方面的融合,直至画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主题性创作“意”的表达。
任赛(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画院里多元化的主题性创作如一股强劲的外在驱动力,激发我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掘自身的创意潜能,我深感获益匪浅。在构思主题性创作时,我倾向于从历史的维度入手,细致追溯历史线索,从中发掘富有表现力的元素,进一步揭示其思想内涵。同时,我仍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探索人类内在的精神追求以及审美理想。在艺术呈现方面,我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融合多样表现手法、精炼艺术语言,努力塑造富有时代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我将不断开阔学术研究的视野,力求在未来创作出更多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的主题性美术作品。
梅跃辉(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一种结合现实与艺术,构建宏大叙事、续写时代赞歌,以人文关怀展现历史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艺术创作符合主题,具有思想深度,并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主题性创作一方面能够提炼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认知、为国家培根铸魂;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主题的反复打磨与艺术语言的探索,引导艺术家创新,并引领美术创作由高原走向高峰,积蓄艺术创作的后续力量。
编辑 | 赵 墨
制作 | 魏 伟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