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国际局势风起云涌,中国的一项重大决策震惊世界,也就是人民解放军裁军100万人。这一决策展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的坚定追求和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


在 1984 年国庆大阅兵中,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有了深刻认识。中国此时进行裁军,符合自身发展实际,也向世界传递了和平的信号。然而,当越南领导人黎笋听到这个消息时,却如坐针毡。他深知,中国主动裁军意味着世界军事强国放弃了对中国的军事对抗,越南将失去所谓盟友的军事支持,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

为试探美中苏三大国的战略意图,黎笋集团在邓小平刚宣布裁军之后,突然对老山地区发起进攻。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决心和实力。中国解放军向来不是吃素的,越军来犯,必然给予痛击。很快,黎笋集团便意识到越南已到穷途末路,挣扎毫无意义,于是想到向中国低头认输。


1985 年 5 月,中美苏在世界和平发展问题上达成一致共识,谴责越南侵略柬埔寨和老挝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连向来支持越南的苏联也不愿包庇其侵略行为。此时的越南孤立无援,黎笋集团深知若失去中美苏三大国的支持,越南将一事无成。尽管越南自诩有 120 万正规军,但要征服几百万人口的柬埔寨也绝非易事。

黎笋集团在挑衅中国之初,其实留了几条后路。他们没有关闭中国驻越大使馆,意味着中越两国并未断交,战争只是局部的,且基本都是陆军作战,未动用海军和空军,事态没有扩大化。移居中国的越南前领导人黄文欢依然过着不错的日子,也表明越南仍有一部分人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基于这些后路,黎笋觉得此时向中国低头请求原谅有一定可行性。于是,他邀请印度总理甘地前往越南首都河内访问,并在接待甘地的宴会上表示,希望中越两国同越印一样实现正常化,让甘地当中间人传话,既能保留越南颜面,又能传达意愿。


有人认为黎笋这次投降颇有诚意,若中国接受,两国便能迅速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外部军事威胁得以解除,可安心发展经济。然而,邓小平在听了黎笋的声明后,并没有立即接受他的投降。

在此,我们不妨插入一个历史案例。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纳粹德国的态度也曾经历过转变。在战争初期,英国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试图通过妥协换取和平。但希特勒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导致战争全面爆发。英国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才坚定地与同盟国一起抗击德国。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侵略者的妥协和投降不能轻易接受,必须保持警惕,以免重蹈覆辙。


回到中越问题上,彼时黎笋在越南国内处境尴尬,内斗日益严重,其集团未来走向难以预测。中国最好的方式便是静观其变。在黎笋集团邀请甘地当传话人之后,中国南疆的解放军没有再对越军实施大规模惩罚行动,但在外交方面,邓小平始终保持沉默。果然,黎笋在内斗中被对手赶下了台。中国始终不曾对越南实施任何干预,这并非是对黎笋的仁慈,而是基于对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会被一时的表面诚意所左右,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和平与稳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