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气寒冷,早上温暖的被窝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一个网友分享自己冬天毫无动力,还要挣扎给学习倒数的孩子做早餐的视频悄然走红,引起了很多家长共鸣。
网友A说:“也不是起不来,实在是没什么动力。”
网友B说:“咋啦,成绩倒数就不是你孩子了,早饭都不给吃了?”
网友C说:“别说成绩倒数,成绩前几,我都没给她做过早餐,给她几块钱自个儿出去吃,别烦我睡觉。”
网友D说:“能吃是福,起来吧,孩子吃不下你该担心了。”
网友E说:“关键他还嫌东嫌西的,觉得外面买的好吃。”
网友F说:“几块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非要自我感动?”
网友G说:“他倒数还能每天六七点起床吃饭上学,并没有脆弱、恐惧、退缩,是超级优秀的孩子啊!”
关于冬天要不要早起给孩子做早餐这件事,大家态度大不相同。
有些家长无私奉献型,只要为了孩子好,自己家的早餐吃的更健康,早起辛苦点无所谓,考不考得好也没事;
有些家长觉得不要自我感动,外面吃早餐多香,我和孩子都能多睡一会,跟成绩好不好没关系。
有些家长觉得成绩不好哪里配得上我亲手做的早餐,一瓶牛奶,一个面包打发就行了。
关于要不要起床给孩子做早餐这件事,你怎么看?
在我看来,做不做早餐和爱不爱孩子两者不能直接对等。
就像爱不爱孩子和孩子成绩不能产生因果关系。
不能简单定义能早起做早餐给孩子吃的父母就更爱孩子。
更不能孩子学习成绩好我就爱他,成绩不好他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作者吴晓乐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记录了自己做家教的所见所闻,很多人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在采访时说道:“学生很多糟糕的情绪都源于父母始终以学业成绩衡量自己的孩子,这是亲子教育中最常见也最难以处理的问题。”
当孩子考得好的时候,父母喜笑颜开,真是妈妈的好崽崽;
孩子考得不好时,三天不搭理人,一开口就冷嘲热讽。
一个成绩倒数的人,怎么配得上我这么辛苦给你做饭吃?
在孩子理解来,自己只有成绩好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感特别低。
把爱和成绩挂钩,会让爱变味,让孩子感受不到被爱,孩子也更容易产生叛逆的情况。
或许父母心里是爱孩子的,但也不要习惯嘴上吐槽在孩子面前发泄情绪。
在家吃或者在外面吃都可以,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不管做什么选择,首先不要内耗自己。
生活本就诸事繁多,不要把情绪内耗在这些小事上。
更要不道德绑架父母,不在家做早餐给孩子吃就不是好父母。
时间充足,有时间有精力咱就在家做,或者一周在家做个1-2次。
总之,一切为孩子的付出不要有太强烈的牺牲感。
如果你觉得早起给孩子早餐让你觉得很幸福,那就不要抱怨;
如果早起让你牺牲感很强烈,那就不要做。
有舍就有得,做了选择就不要后悔,不要内耗,不要有牺牲感。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到: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当你觉得自己在牺牲时,你会不自觉的希望孩子给予你回报,把自己的需求和人生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
当孩子成绩不佳,表现不好时,内心容易生出不满。
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从而达到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牺牲感特别强烈的父母,内心往往处于匮乏的状态,对自我关注比较少,容易走入过度控制和自我感动的误区。
当你因为早起做早餐牺牲感特别强烈时,建议暂停这件事,去外面吃,多关注一下自己。
不管在哪吃,早餐营养搭配均衡是关键。
经过一夜的休息,肚子早已空空如也。
现在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生活节奏都比较快。
早餐就变得很关键,早餐吃不好,直接影响孩子上午学习效率。
怕迟到、图省事,孩子在吃早餐问题上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
吃的太少,一下就饿了;
吃的太多,上课昏昏欲睡;
吃得太急、太油,肠胃不舒服;
不管在家里吃还是在外面吃,这几个雷区带孩子避开。
雷区一:一起床就吃早餐
吃早餐前可以先喝水,既可以补充水分,也能清理肠道。
起床后也别着急吃早餐,先活动一下,唤醒肠胃。
这样食欲更好,营养吸收的也更好。
误区二:早餐吃的太油腻
重视早餐是好事,但要是早餐就吃一些高营养、高蛋白、高脂肪的时候,比如煎炸类的食物、披萨等。
反而会给肠胃加重负担,导致脾胃运化下降。
误区三:用牛奶、鸡蛋代替主食
虽然牛奶和鸡蛋富含钙和蛋白质,很多人图方便,早上只要吃这两样的就行了,
其实光吃这两个是不够的,虽然富含钙和蛋白质。
但是缺乏孩子需要的糖类、维生素,并不能满足孩子营养均衡的需求。
早餐占孩子一天总热烈的30%。也需要主食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误区四:长期吃豆浆和油条
油条是高温油炸食物,容易产生致癌物质,且油脂高、热量高。
偶尔食用一次无伤大雅,长期食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早餐很重要,亲子关系同样重要。
热爱可抵万难,如果你喜爱并情愿,起再早也甘之如饴。
如果你不喜欢早起,那也别为难自己,去外面给孩子买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皆大欢喜。
冬天你会艰难的爬出被窝给孩子准备早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