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初,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惊讶地见到了一个熟悉面孔。见到熟人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这个人很特殊。
她正是已经应征入伍,本应该在部队的周秉建。
大家知道她是下乡的知青,为人勤快、开朗乐观,遇到什么困难也不喊苦不喊累,都很喜欢她。
周秉建有个当军人的梦想,身边的人听说过。得知她入伍成功,牧民很舍不得,还是由衷地恭喜她。
可那个穿着军装离开的女孩,现在居然脱下军装回来了,这让所有人都很不解。
周秉建什么也没解释,只说想留下来建设内蒙古。
其实只有自己知道,她是被伯父周总理“赶回”内蒙古的。
做一个普通人
周秉建和姐姐周秉德是周总理三弟周同宇的女儿,他们几兄妹曾经在周总理夫妇身边生活了十几年,不过外界很少知道此事。
她到总理身边时,正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对于初次见面完全没有印象,好像自然而然就亲近了。
倒是听姐姐说过,她第一次见到伯父时小学刚毕业,对那次见面印象深刻。
当时第一眼,总理和父亲相似的面容让姐姐感到十分亲切,伯父还温柔地同她打趣,说要看看她和爸爸像还是和妈妈像。最后伯父端详了半晌,认真地说两个都像。
或许这就是血脉亲情的力量,周秉建姐弟几人对周总理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很听他们夫妇俩的话。
在和周总理生活的时光里,周秉建见证了他每天生活的细节和对工作的废寝忘食。
在家里休息时,总理总是穿得很正式。一身板正的中山装衬得他身姿挺拔,精神抖擞。
最开始不能理解,时间久了几个孩子心里明白,这是因为随时有会议或大人物需要伯父前去接待。
即便他上一秒还在吃饭,下一秒接到通知马上放下饭碗出门。
在西花厅的时候,周秉建等人必须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伯父工作。如果他被影响了,其办公室里的灯会亮一整夜。
闲暇时,总理会抽空陪伴几个孩子。他经常教育周秉建几姐弟要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能搞特殊,虽然自己是总理,但他们仍然是普通老百姓。
总理的教导不是一味地说教,他的言传是潜移默化的。
西花厅院子里结了果子,他要拿工资向国家付了钱,才会摘下来分给所有人吃。
他说普通人吃水果除了自己种的也要付钱,院子里的树是国家的,它结的果子自然也属于国家。
另外,周总理还告诉周秉建姐弟要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礼貌友好,他在对待他们时以同志相称,语气随和,从来没有命令人的语气。
姐弟几人,把周总理的教导贯彻得很好。
周秉建下乡期间只字不提来历,只是埋头劳动,以至于身边的人把她当普通人对待。
也有捕风捉影的人背后猜疑议论:
“周秉建怎么可能是周总理的侄女?只是同一个姓氏罢了。”
每当不小心听到这种话,她的内心没有不高兴,反而窃喜自己伪装得很好。
周家的几个小辈都是如此,从来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就像千千万万的普通青年一样成长奋斗。
“做一个普通人,和老百姓一样,过老百姓的生活。”
这是周总理对周秉建他们这些小辈的谆谆教诲,他们一直记在心里,一记就是一辈子。
严格的总理伯父
正如周总理所说的那样,即便周秉建等人到了他身边,过得依然是普通的生活。
上学时,学校里不少人有车接送,她从来是坐公交车上下学。
不懂事时很羡慕其他同学,她向伯父提起过此事,遭到了严厉拒绝。因为总理说自家的车是国家给配的,不能私用。
1968年,16岁的周秉建在总理的言传身教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只身一人去了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
起初,她很难适应当地饮食,牛羊的腥膻味刺激着她的味蕾。但这是必须克服的事情,好在连续吃了几天后,她感觉不是不能接受。
除了饮食,与内地农村截然不同的牧民生活,让她觉得新奇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挑战。
最开始知青们没有经验,一天将羊赶回羊圈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有一批怀了崽子的母羊没有跟上队伍,等牧民发现时已是深夜。
夜晚,一阵急迫的敲门声吵醒了周秉建等人。几个姑娘刚刚躺下,对视一眼又立马翻身披上衣服,赶忙打开门,听见牧民着急地说:
“有羊丢了,快去找!”
几人大惊失色,睡意全无,急匆匆去寻找丢失的羊。天又黑,草又深,这种情况下如果羊不出声,很难找到。
几番搜寻,等在茫茫草原上与那群羊再见时,只剩下被狼啃食过的尸体。
这次造成的损失很大,所有人感到深深的自责,主动提出要进行补偿。牧民们看他们没有经验,并没有为难,只是按照规矩扣了他们的工分作为为处罚。
牧民们的宽容,没有让周秉建心里好受多少,反而更难过了,自己明明是来帮助牧民建设内蒙古草原的,现在没起什么作用不说,反而让人损失了大量财产。
总理从小教导她不能侵占群众利益,如今却让民众损失惨重。
要知道一只普通的羊就很值钱了,这些因为他们疏忽而出意外的还都是怀孕的母羊,想到这里她难过得快要哭出来。她暗暗将此事牢记心中,时不时拿出来警醒自己。
经历了几番波折,周秉建逐渐适应了草原的生活。没多久,风景秀丽的大草原就被皑皑白雪覆盖了,冬天的草原需要更大的毅力去克服。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一到冬季会十分寒冷,凌冽的寒风在草原上肆虐,雪在空中纷飞,密得让人看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雪。
在这种艰难时节,周秉建等人更需要时刻在室外盯着羊群和牛群,在茫茫的风雪中守望着。
他们呼出的热气被风吹得往脸上扑,又因寒冷的天气很快结成了冰霜。
脸被覆住不好受,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她本能地想用手去揭,被一旁的牧民赶忙拦了下来。对方说,这样会把脸皮也跟着揭下来,吓得她赶忙收回了手。
不管条件有多困难,周秉建始终没有想过放弃。
伯父提出脱下军装
转眼两年时间过去,周秉建完全适应了内蒙古的生活。
不过,她心里始终惦记着参军入伍,哥哥去当兵了,自己也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于是,她抓住了地方征兵的机会。
从申请到体检,再到入伍,周秉建全靠着自身的实力成功入选。当地牧民对她赞赏有加,其优秀与吃苦耐劳有目共睹。
当她穿着军装回北京,伯父的态度令她十分意外和震惊。
“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
听到周总理的话,周秉建内心十分难过和不甘心,为什么自己不能当兵呢?
见状,周总理解释到内蒙古那么多人,为何偏偏选中了她,背后多多少少跟自己有关系。他向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能走后门,不能搞特殊。
周秉建理解伯父,只好忍着难过离开了西花厅,向部队提交了退伍申请。
可工作人员却说不着急,或许过段时间总理就同意了她参军,搁置了她的申请。
没过多久,她所在部队的办公室接到了一通来自西花厅的电话。
部队负责人听到的是周总理少见地愤怒语气:
“再不把周秉建退回去,我就要下令了!”
这下,所有人不敢再留周秉建。就这样,她脱下了军装,回到了大草原。
之后和牧民闲聊时,她了解到原来当时极少数领导干部舍不得孩子长期吃苦,想通过把他们调到部队的方式,让其离开知青点。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不利于鼓励更多的知识青年去建设农村,扎根农村。那么,农村的发展肯定会受影响。
作为领导人,周总理必须以身作则,所以坚决反对周秉建离开农村入伍。
其实,周秉建已经想开了,伯父从来不会做没有意义的决定。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总理的身份,而且他很关心自己的下乡生活。
他经常和周秉建进行书信往来,会在信中激励她:
“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在部队,都是为国家作贡献。你受到过教育,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生活,这是你建设内蒙古的优势,哪里需要你。”
除此之后,周总理就是询问周秉建很多关于当地群众生活的事情。
她知道这是伯父在通过自己了解最基层的生活,通过她和广大人民群众连结在一起。他就是这样一个接地气的总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脱离群众。
1958年夏天,周总理前往广东视察,即便热得像是被太阳灼烧一样,他坚持前往当地一个不太发达的小县城。
在那里,他走进了职工的宿舍,走进了农民的棚屋,走进了工厂,走进了学校。他和学生工人们交谈时十分亲切。
期间,周总理一直跟工作人员强调别把自己和群众隔开。
放着羊的周秉建,想起伯父的种种事迹和良苦用心,更加觉得自己身上建设内蒙古的担子重大,彻底改变了最开始外来者的心态。
温情的大家长
不搞特殊,不走关系,保持党性,做一个普通人,周秉建知道这是周总理对自己和周家所有人的要求。
她的父亲周同宇,曾在抗战时期为我党提供过后方资源供给,掩护过周总理夫妇去莫斯科,按理来说应该得到嘉奖,但总理没有给他一丁点儿特殊待遇。
他们一家共八口人,来到天津后挤在20平的小房子里,所以后来她和哥哥姐姐才被接到了西花厅去住。
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被好心的陈赓叔叔调到相对轻松的内务部,做了一个很基层的职位。
其实父亲的能力和资历不差,更高一些的职位也可以胜任。后来,她才知道是总理对着内务部长曾山一再强调:
“周同宇的职位必须低,因为他是我的弟弟。”
工作几年身体越发不好的父亲,在总理的强烈要求下退休了,理由是不能正常出勤,就不要拿人民给的工资。
除了一国总理的严肃身份,周总理还是一个重感情、敢担当,关爱家人的好家长。所以,周秉建等后辈发自内心的亲近和喜爱他。
在对家人做出严格要求时,周总理会给出相应的理由,也理解其他人感受。
弟弟退休后,周总理多次找到周秉建了解他们家里生活情况怎么样,还问她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
得知他们一家生活变得极其困难后,他每个月默默拿出工资的一部分,封起来交给周秉建带回家补贴家用。
严严实实的袋子里装着沉甸甸的心意,几个晚辈长大后才知道这里面是周总理一个月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那么多的收入。
除了金钱上的援助和关心,在精神上周总理也经常给予小辈支持。
周秉建的一生有两顿饭,对她来说意义最重大,印象最深刻。
一顿是入伍回来后,那顿让她常驻内蒙古的饭,一顿是她出发去内蒙古前吃的一顿饭,都是和周总理一起吃的。
第二顿饭,使她懂得了总理的良苦用心,扎根内蒙古。第一顿饭,总理端来一盘苦瓜,告诉她要懂得吃苦,不要怕吃苦。
正是因为这顿饭,她咬着牙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每一个风吹日晒,日夜忙碌的日子里,回忆起伯父的叮嘱,她都能打起十万分精神。
周秉建在内蒙古一待,就是26年,不但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目标和理想,还成立了家庭,在26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内蒙古小伙。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住院了,一个月后确诊膀胱癌。
5月,周秉建抽空回了北京一趟陪伴家人,也见了周总理夫妇。
她离开的前一天,平时那个为了能随时赶赴会议而身着正装的伯父,破天荒的穿着一套睡衣走出来,显得更加亲切。
她好奇的问伯父这是怎么了,周总理语气轻松的说:
“伯父这是要去住院了,不需要穿正装了。”
他语气幽默,全然不关心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
那天早上,总理和她说了很多家常,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京。
谁知这竟是伯父在跟她告别,见最后一面。他们再见时,已是天人永隔。
周总理一生都在用言传身教教育身边的晚辈,做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三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
要忍住特权和捷径的诱惑,要安于平凡的生活,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这些周家的晚辈全做到了。
在周总理的爱与教育下,他们都成为了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普通人,将总理的一片爱国、爱民之心永久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