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离婚率很高,有的地方甚至达到45%了,有些小夫妻一言不合,就离婚了。

其实,婚姻也是要坚守的,夫妻双方都要忠诚于当初的选择,信守一生的承诺。

如果对婚姻没有这种“不离不弃”的信念,那是没办法白头到老的。因为任何一对夫妻,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

今天我们来看一对夫妻,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始终不离不弃。在妻子生病去世后,功成名就的丈夫,将她的骨灰盒放在枕边整整33年,夜夜与她共眠。

今天的年轻人,看完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许会有所领悟,会更珍惜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巴金,就是写下文学巨著《家•春•秋》的巴金,他被誉为“五四新文学时代最后一位大师”、“人民作家”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李家是世代官宦人家,李尧棠有将近20个长辈,30多个兄弟姐妹,家里有四五十个佣人。

这样的封建大家庭,自然有很多规矩的,这让年幼的李尧棠感到压抑和苦闷。在他10岁以后,他先后经历了母亲、父亲和祖父的离世,随之而产生一场场家产争夺战。

为了能离开这样的大家庭,李尧棠努力学习,从小饱读诗书。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影响了很多热血青年。

“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刮到四川成都后,初出茅庐的李尧棠,自然也受到影响的。所以,他加入了“均社”,均社是一个进步青年组织。

第二年,16岁的李尧棠,考入了成都外语学校,就更是接受各种新思潮了。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让他越发觉得要离开那个封建的大家庭,要去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等。

1923年5月,19岁的李尧棠跟随三哥李尧林,去上海读书。在课余时间里,他开始给报刊写作,表达他的新思潮。

1929年,李尧棠以“巴金”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一下子引起轰动,成为文学新星。


巴金

2

1931年,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到上海去看望巴金。

兄弟俩谈到文学创作时,巴金打算写一部以他们家为背景,反映封建大家庭中青年男女不能自主爱情和婚姻的小说。

大哥很支持巴金,鼓励他好好写,并把自己的人生故事详细地告诉巴金。

后来,小说写到第6章时,老家传来消息,说大哥服毒自尽了。这对巴金打击很大,他就把大哥的故事写进了小说中,这部小说便是《家》。

《家》发表后,引起了很多青年的共鸣,巴金因此而收获了无数粉丝。

粉丝们纷纷给巴金写信,信件像雪花一样飘来。在这众多的信件中,有一封信的署名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她说她读过巴金的所有作品。

巴金出于礼貌,给她写了回信,解答了她信中的困惑,并鼓励她好好读书。

姑娘原名叫陈蕴珍,19岁,祖籍浙江宁波,在上海读高中。她在学校宿舍里排行老三,大家叫她“小三子”,她就以“小三”的谐音“萧珊”,作为自己的笔名了。

从此,萧珊和巴金开始书信往来了。

半年后,萧珊在信中夹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萧珊戴着帽子,穿着短袖,样子貌美如花,青春亮丽。

萧珊在信中说:“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先生能答应我的要求。”

已经32岁的巴金,从没谈过恋爱,他的生活全部是工作、工作、再工作。现在,突然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年轻女孩,恳求跟他见面,他的心里是很忐忑的。

最后,巴金还是鼓起勇气,去见萧珊了。

1936年8月,巴金和萧珊在一家饭店里见面。两人一见如故,没有任何生分感,相谈甚欢。

谈着谈着,萧珊说,她父亲想把她许配给一户有钱人家,准备要给她订婚了,她想听听巴金的意见。

巴金的心里顿时酸溜溜的,可他比萧珊大了13岁,这就像一条鸿沟一样,横在他们之间。所以,巴金只能说:“这事,你自己拿主意吧!”

萧珊很失望,但作为女孩子的矜持,又让她没法说什么,只能悄悄哭了。


萧珊

3

后来,萧珊还是在信中,向巴金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巴金考虑再三后,回复她说:“你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如果你长大有主见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你生活在一起。”

萧珊冲破家庭的束缚,终是没听从父母的安排,跟那个有钱人订婚,她要追求真正的爱情。

1939年,萧珊中学毕业后,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了,而巴金还留在上海。两人就继续通信,鸿雁传书,因为时局动荡,两人偶然才能见上一面。

巴金陆续又发表了小说《春》和《秋》,这两部小说和《家》,成了“激流三部曲”。

事业上的成功,让单身的巴金收到了很多女粉丝的求爱信,还有人自告奋勇给巴金介绍对象。此时,巴金已经30好几了,也该成家了。

可他一一拒绝了,并且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任凭世界之大,我只钟情于她。”

巴金所说的“她”,便是萧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