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11356’新发展格局,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活态化传承,努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转型发展‘硬支撑’”。12月25日,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三十八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表示。

坚持保护第一理念
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工作格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对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省委、省纪委监委连续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督查、政治监督专项检查、专项审计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省政府出台《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物保护利用责任不断压实。在2022年度省级人民政府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调查中,山西排名全国第一。


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保障之下,省文物局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理念,着力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工作格局。聚焦文物平安工程建设,全国首家建成线上监管加线下巡查机制,累计发现安全隐患4005处,完成整改3432处,整改率达86%。聚焦国宝级文物提质增效,实施39处国宝级文物单位重大专项,开展本体预防性保护和集中连片保护。聚焦低级别文物抢险保护,实施由政府一般债券支持的低级别文物保护专项工程,通过投入多元、分类施策等形成保护合力。聚焦社会力量参与,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认领认养文物建筑473处,吸引社会资金5.2亿余元。聚焦文物数字化战略,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初步建立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信息资源库。

深化考古研究
文明起源山西图景不断清晰

  “十四五”以来,我省2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项考古发掘成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在考古研究工作中,我省深度聚焦“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个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攻关夏文化研究、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4个重大课题,持续在夏县师村、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兴县碧村等十余处重要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文明起源山西图景不断清晰。


省文物局持续推进文物与文旅、文博、文创融合发展,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晋城古民居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个市和20个县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国宝中的山西”、八路军革命文物、万里茶道(山西段)等文物主题游径先后发布。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古建筑博物馆、壁画博物馆、西阴考古博物馆、黄河文化博物馆、长城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伴随古建游热潮,各地相继推出深受欢迎的系列主题线路和文创产品,用特殊的方式讲述山西故事,传播历史文化。

强化要素保障
首创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模式

  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是关键。省委一次性为市、县新增129个专项行政编制和429个专项事业编制,为山西博物院、省考古院、省古建院增编182名,彰显文物大省的气魄和决心。


我省首创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模式,从2022年起用5年时间为基层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有效拓展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渠道,“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文物保护经费累计投入约80亿元,为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获批建设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研究中心1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级文物科研基地1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家,颁布出台地方标准体系1部、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5项,坚持以创新“关键变量”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不断深化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文物营商环境。”于振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各项任务,不断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上取得新突破,为我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