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平作为一名在中国政坛上以廉洁高效著称的官员,其执政风格深受群众爱戴。
在2000年1月7日,他即将离任岳阳市委书记一职,调任厦门市委副书记时,却在市委院门口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景。
数千名市民自发聚集,手持横幅,神情激动,这一幕让张昌平感到意外和困惑,为何自己在离任之际,会被市民如此对待?
1998年2月,张昌平刚刚调任岳阳市委书记,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场震动全城的非法集资案件。
这场案件牵涉金额高达七亿元,涉及受害群众超过六万人,几乎囊括了岳阳的大部分普通百姓,从家庭储蓄到子女教育经费。
许多人将一生积蓄投入其中,最终血本无归,张昌平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市委大院门口便被愤怒的群众堵得水泄不通,要求“政府还钱”的横幅在人群中随处可见。
现场的情绪剑拔弩张,不少人甚至与值守警察发生了冲突,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案件的主犯姚林辉。
这名六旬老妇通过高息诱惑,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进行非法融资,从起初的小额借贷,到组建所谓的“融资部门”。
姚林辉用精心编织的谎言,将无数市民的积蓄卷入了一个无底深渊,最终,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爆发,她畏罪自杀。
姚林辉的突然死亡让事件更加复杂化,不仅使部分资金的去向成谜,还将全城百姓的愤怒转移到了地方政府头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张昌平没有退缩,他明白,这不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对社会稳定的一次重大考验,他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下令全面冻结涉案资产。
同时展开对姚林辉同伙的全面追捕行动,针对资金追回工作,他要求“快查、快冻、快追”,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可惜事实并不乐观,部分资产已经被转移或挥霍,追回的金额远远不足以填补受害群众的损失,虽然资金的追缴举步维艰,但张昌平并未止步。
他主张通过变卖涉案公司的财产,为受害者提供部分赔偿,同时公开承诺:“政府一定尽全力,绝不辜负百姓期望,”这一表态平息了部分民众的怒火,也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并未漠视他们的苦难。
此外,张昌平还组织政府部门加强与受害群众的沟通,安抚情绪,疏导心理压力,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为了彻底修复这一事件带来的创伤,张昌平推动了地方金融领域的全面整顿,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
“富盛非法集资案”的解决虽然没有完美的结局,但张昌平的果断和担当赢得了岳阳百姓的理解与支持,他在危机中所展现出的铁腕作风与为民情怀,为岳阳社会的稳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正是从这一事件开始,他的名字逐渐成为岳阳百姓口中“值得信任的书记”的代名词。
1998年的夏天,对岳阳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长江水位迅速暴涨,洞庭湖的水面同样岌岌可危。
岳阳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城市,同时又临近洞庭湖,遭遇了“双线夹击”,城矶的水位一度超过警戒线两米。
整座城市仿佛被悬挂在悬崖边上,若稍有差池,整座岳阳都将沦为一片汪洋,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张昌平展现出了作为市委书记的铁血担当。
在洪水袭来的第一时间,他便亲自带队奔赴一线,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他要求全市各级干部要坚守在大堤上。
张昌平并不是站在指挥部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榜样,危急时刻,他亲自参与抢险,带头扛沙袋、修堤坝,和群众一起彻夜奋战。
风雨中烈日下,他与普通抢险人员没有任何区别,全身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浸透,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连续两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吃过一顿完整的饭。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岳阳80万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构筑起了一道道“钢铁堤坝”,洪水一次次试图冲垮大堤,却被一次次顶住了。
最终岳阳城奇迹般地守住了,无一垸决堤,无一人因洪水丧命,这场抗洪奇迹成为岳阳历史上最值得铭记的一段篇章。
洪水退去后,张昌平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他严令监督每一笔救灾资金的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灾民身上,不容任何人从中贪腐。
灾民安置、基础设施修复、灾后经济重建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岳阳的正常秩序。
实际上他之所以能在岳阳深得民心,与他在常德任职期间的表现有着直接关系,他的执政风格早在常德时就已初露锋芒。
1995年,张昌平担任常德市市长期间,曾面临一场关于城市建设的争议,是否将人民路改建为步行街。
当时,常德市政府计划将最繁华的人民路改建为步行街,以拉动夜市经济,带动消费,但这一决策遭到了大量市民的反对。
人民路是常德的主干道,改建步行街会影响交通,并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反对的声音很快汇集成了民意的浪潮,甚至有市民前往政府上访,要求停止这一计划。
张昌平没有一意孤行,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压制民意,他先是组织人员对步行街建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调查。
随后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终他果断决定取消步行街计划,并亲自通过电视向市民做出解释,坦诚此前决策的仓促,并向市民表达歉意。
张昌平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影响政府的威信,反而赢得了常德百姓的广泛赞誉,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执政为民”。
这种尊重民意、敢于纠错的执政风格延续到了岳阳,在担任岳阳市委书记期间,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始终保持高度敏感。
例如,市中心步行街施工导致交通拥堵,他果断暂停工程,组织规划优化方案,保障交通畅通的同时推动工程顺利落地。
这些务实的举措使张昌平迅速在岳阳百姓中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基础,一直到2000年1月7日,张昌平离任岳阳市委书记,调任厦门市委副书记。
对于张昌平个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仕途上的升迁,但对岳阳百姓来说,却是一场难以接受的告别,这才有了前面我们说的有很多群众自发去送行。
从常德到岳阳,从步行街争议到非法集资案,从抗洪抢险到灾后重建,张昌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的真正含义。
他始终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用真心换得民心,他的离别场景不仅仅是一次送别,更是一场“公仆精神”的见证。
参考资料:
岳阳市情网在2015年3月31日关于《在九任地市委书记身边工作的日子》的报道
中国气象局在2016年5月27日关于《重访98防汛抗洪一线:洞庭湖畔,一次没“把握”的气象预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