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共和国军队首次实行军衔制,共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位。关于授衔元帅人选与最终授予十人,从1953年上半年开始的军衔鉴定开始,到1955年9月正式授予十位元帅,元帅人选的产生是经历了两年多的评衔过程才最终排定元帅座次。最初的元帅人选与名额并非最终授衔的十人,曾有多人入选元帅名单,后几经筛选与综合排队平衡,元帅人选与名额数度变更后,十位元帅名单才终于尘埃落定,元帅头衔才各归其主。关于初评元帅人选的产生,本期将为军友详解1953年12月军委高干会召开期间,毛主席选定的11位初评元帅人选。
一,考证罗荣桓草拟的16人初评元帅候选人
在1953年上半年进行的军衔鉴定工作中,负责军衔鉴定工作的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根据军委意图草拟了一个16人元帅草案,这个元帅草案的16人,即为授予元帅的候选人,换句话说,共和国元帅将在这16位候选人中产生。罗荣桓草拟的16位初评元帅人选为:毛刘周叶加12名高级将领,其中军委主席毛泽东为唯一大元帅,其他15人为元帅人选。15位元帅候选人中除后来授予元帅的十人外,另外五人为:三位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刘少奇、高岗与两位军委委员张云逸、粟裕。
二,1953年3月军衔鉴定开始后,中央军委接受粟裕请求,从元帅名单草案中删除了粟裕的名字
1953年3月全军军衔鉴定工作全面开启后,分工作战工作的第二副总参谋长粟裕主动向军委陈述自已不够资格参加评帅,他说自己无论资历、级别与战功,均不能与其他参加评帅的老总们相比,因此向军委提出自已不参加评帅工作的申请,要求将自己的名字从元帅草案中删除。军委经过商议,从15人拟评元帅人选中删除了粟裕的名字,中央军委初步内定元帅人选暂为14人。14人初评元帅名单商定后,彭德怀与罗荣桓于4月初联名将名单上报毛主席和党中央。
三,详述军委制定的元帅评定的三个标准
在彭德怀上报的军委拟定的14位元帅名单中,除后来1955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元帅的朱彭等十人外,另外4人分别为:刘少奇、周恩来、高岗、张云逸。从当时军委拟定14位元帅人选的党政军任职统计来看,元帅评定的条件三个标准为:
- 党内职务:中共七届中央委员
- 政府职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 军队职务:军委副主席或军委委员
对照以上三条元帅入围标准,1953年4彭德怀上报14位拟评元帅人选均符合元帅评选标准。由于评定元帅的三个标准均不达标,这也是粟裕主动向军委申请自已不参加元帅评衔工作的隐情所在。而百色起义领导人张云逸虽然当时未任大军区正职,但他却符合入选元帅的三个条件,因而军委也把他做为新四军的代表之一入选元帅人选。除张云逸外,其他13位元帅人选中有一位军队政工干部的代表,他就是总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第一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罗荣桓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被毛主席特意提名为元帅人选,充分体现出中国实行的军衔制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有别于当时苏联实行的军衔制。除张云逸与罗荣桓外,其他12位元帅人选中,有六位军委副主席和六位大军区正职人员,担任军委第六副主席的高岗也入选了初评元帅名单,并以军委副主席的任职排名排名初评元帅的第六位,排名林彪之后。陕北红军的代表与援朝战争时出色的后勤保障工作是高岗入选元帅名单的两大因素。毛主席在收到军委上报的有关元帅军衔的报告后,几次召开中央会议,讨论元帅人选。彭德怀上报的有关初评元帅军衔的报告,可从《毛泽东年谱》第三册第84页中查阅到:
中央召开会议对元帅人选进行商议,由于彭德怀上报的14位元帅人选中,中南地区有3人上榜,因此,中央决定中南地区的元帅名额削减一下,削减的人选便落在了叶剑英与张云逸二之中选择。
四,中央权衡叶剑英与张云逸二人,否决了张云逸为帅,初评元帅人选由14人减为13人
在权衡叶张二人谁能入选元帅名单时,鉴于张云逸离职病休,按照53年评衔拟分三期进行的授衔范围,张云逸属于第二期评衔人员,因此毛主席在取舍叶张二位元帅人选时,入选元帅的天秤倾向了叶剑英。加上叶剑英当时为解放军参谋长、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代替林彪主持中南军区的军政事务,比张云逸更有资格评为元帅,此外叶剑英还是中共军方在政治上的代表,在国民党方面享有很高的盛誉。因此毛主席在综合平衡二人在军中的资历和革命贡献外,在元帅人选名单中否决了张云逸,而认定叶剑英为元帅人选。
五,军事系统高干会主席团人员的组成,框定了毛主席初评元帅人选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军123位高级将领与会参加,会议中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为讨论拟评元帅与大将人选名单,以便以后军队以此为基准排队,实行军衔制。为便于军委高干会的顺利召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于1953年11月27日向毛主席和几位军委副主席报告了军委高干会的议程安排和主席团组成人员。彭德怀在报告中说,为便于集中会议的意见,需组建一个主席团,以朱德、刘伯承、贺龙、叶剑英、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黄克诚、彭德怀九人组成。毛泽东在11月28日批复照办,并批示主席团成员又增加了三人:林彪、陈毅、高岗。这个成立的由12人组成的军委高干会主席团成员中,除后来授予元帅的十人外,另外两人为高岗和黄克诚。高干会主席团的成立表明中央已基本框定了初评元帅名单。在这个军委高干会主席团12人名单中,除担任主席团秘书长的黄克诚在55年授予大将外,其他十一人成员中有十人为1955年授衔元帅。这个军委高干会主席团中的11人(黄克诚除外),实际上即为当时中央初步确定的十一位元帅人选。
六,1953年12月12日,毛主席与中央领导人与参加军事系统高干会的人员的合影宣告了毛主席心目中的元帅人选
1953年12月12日军事系统高干会召开的第五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与高干会与会的高级将领合影留念。从合照众人第一排的座次来看,毛泽东右侧为高干会主席团八名成员(黄克诚除外),而在毛泽东左侧则为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饶漱石、邓子恢等。从座次上可以看出毛主席左边为政府领导人,而毛主席右侧则为军队主要领导人。这足以表明此时毛主席框定的元帅人选:军委高干会主席团成员中的十一人(黄克诚除外)。
1953年12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为使中央认定的元帅人选与军内职务衔接,中央书记处决定增补七人为军委副主席,七人分别为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中央书记处增补七人为军委副主席的决定,实际上确定了元帅的人选。中央设定元帅的评定标准为现任军委副主席。此外毛主席还提议,在中央担任要职的领导人暂不参加元帅现役评衔工作,现役元帅初步确定为11人。随着新任7位军委副主席的增补,毛主席认定的11位初评元帅名单11人也正式出笼,11人分别为:朱德、彭德怀、林彪、高岗、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