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爱与恨,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焦虑。
从大的方面来讲,焦虑包含了三种类型:即现实中的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现实中的焦虑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面临现实问题无法处理时,他内心就会产生焦虑。现实中的焦虑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推动个体去解决问题。当现实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之后,就会恢复如初。从这个角度来说,焦虑带给我们的是积极的面向。几乎大部分人都会有现实中的焦虑,只不过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然后再来说道德焦虑,所谓道德焦虑就是个体认为自己的想法、行为超出了某种限值,违背了某种规则,并因此感到羞愧、自责、悔恨。道德焦虑又可以称之为超我焦虑,或者更严格的来说是超我焦虑,因为超我并不等同于道德。
超我来自于早期客体关系中受限制的方面,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不可以把筷子插在碗里。这个行为本身与道德无关,它仅仅被父母所限制,孩子就会认为这是不可违背的事情。当他有一天不小心把筷子插在碗里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就好像马上要被父母训斥一样。超我焦虑一种最严重的表现,就是被迫害焦虑。此时个体将内心的超我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他们在别人面前感到羞涩,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就好像无论自己说什么,都会被身边的人批评和指责一样。道德焦虑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焦虑,也是比较好处理的焦虑。想要改变道德焦虑,就要修正脑海中的超我人格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