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位置偏、人才少、资金少的县域产业发展从何处破题发力,传统产业在县域能否再放光彩、集群成势?省委办公厅督查室调研组为此深入阜南县黄岗镇和潜山市源潭镇,分别就柳编和制刷产业开展调研,并撰写了报告。

安徽乡村振兴电商联盟《“冠军”之路》特别策划,对该调研报告进行了摘编。报告总结的两地推进相关传统产业发展的做法,或许能为我省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阜南柳编

从“编筐打篓”到“柳编之都”

柳编是阜南县的传统技艺,艺脉绵长,其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有500多年。目前,“阜南柳编”已从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升级为惠及全县的一个产业集群——柳木文化产业集群,产品涵盖纯柳编工艺品、木制工艺品、新材料制品(草、竹、藤、布、纸、农作物秸秆纤维等可编织材料)、户外休闲家居、柳木结合类家居等五大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北美、西欧、南非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国四大柳木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之一,阜南县先后获评“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柳编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等多个国字号荣誉称号。黄岗镇是阜南柳编生产第一镇,黄岗柳编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岗柳编产品被列入“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岗柳编”被列入“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阜南全县柳木文化产业链注册企业509家,其中规上企业68家,从事柳木加工行业约14.6万人,带动农民增收约6.8亿元。2023年,阜南柳木文化产业出口5.88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出口2.3亿美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柳编出口基地之一。



潜山制刷

从“刷衣刷漆”到“刷业之都”

改革开放初期,潜山市源潭镇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户收购猪鬃,加工成毛笔或简易油漆刷,背着毛刷到四川、广东等地闯荡,开始走上刷业创业之路。到20世纪90年代,走南闯北的“背包客”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发现工业刷利润更高,于是开始拆解废旧工业刷,模仿生产工业刷,制刷方式由纯手工转变为半机械化,市场销售很快扩展到全国各地。2002年,原潜山县政府主导建设了民营经济园区,引导散落在集镇各地的小微制刷企业入园,实现规模化、集聚化生产。2009年,潜山源潭镇获评“中国刷业基地”称号,2011年获准筹建省级潜山源潭经济开发区,形成刷业特色产业集群。2019年,潜山源潭镇获评“中国刷业之都”称号。

当年的“背包客”一路向前,如今背出了“大产业”。截至2023年,源潭镇制刷产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现有规上刷业企业48家、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刷业企业36家,行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上半年,刷业跨境电商产业园交易额3500万美元,成功获批省级电商特色产业园(街)区和安徽省青年创业园等称号。源潭刷业联动千家万户,带动工厂就业2.8万人、居家就业超1.5万人,通过领料加工、进厂务工等方式,形成了便捷的“20分钟就业圈”,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小刷子”刷出了致富路。



两个县域传统产业集群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发展县域产业集群,选好产业是根本,只有种子好才能绿树成荫、春华秋实。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要破除低水平、同质化的怪圈,摸清县域经济实际,综合考虑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基础因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变,实现差异化发展,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阜南县地处淮河北岸,其中的蒙洼蓄洪区地势低洼,过去水灾常现,为应对“十年九淹”的困境,家家有柳、户户编柳,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将柳编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顺理成章;潜山市制刷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不是“天外来客”,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作坊式制刷到90年代的工厂式制刷,从民用刷到工业刷、环卫刷,契合了产业自身发展规律,迎合了市场实际需求。就全省来说,县域有资源优势的,可以科学利用资源——“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如凤阳县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利用了本地的石英砂资源,霍邱县铁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利用了本地的铁矿资源;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可以将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长上加长”,如天长市的智能测控装置(仪器仪表)特色产业、无为市的电缆特色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可以继续深耕。一定程度上,“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传统产业中,企业如果通过转型升级也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中,企业如果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前景也难言光明。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发展县域产业集群,坚持是关键,只有专心投入、专注成长,才能厚积薄发、破茧成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很多事业,它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它是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才能实现的。”县域产业的发展壮大受各种因素制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久久为功、精耕细作,才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如果当地政府缺少战略定力,朝三暮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结不出理想果实的。潜山市源潭镇制刷手艺最早是从桐城市青草镇“偷师学艺”而来,之后一批脑子活、能吃苦、敢闯荡的“刷一代”艰苦创业,持续不断地带出了“刷二代”“刷三代”。在这个过程中,潜山市和源潭镇党委、政府始终对刷业“高看一眼”,一届接着一届干,从小作坊到园区,从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到“中国刷业之都”,历经多年,从未懈怠。阜南柳编产业发展也是如此,多任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柳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政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重大展会,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地支持柳编产业发展。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发展县域产业集群,营商环境是保障,只有环境好,才能花开四季、招凤引凰。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向。环境建设无止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阜南县于2019年成立柳编首位产业办公室,在县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加挂首位产业服务中心牌子,将柳木文化产业作为全县首位产业进行扶持,为推动柳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服务保障。潜山市坚持“企业做产业、政府做生态”,建成源潭刷业集群创新和公共服务中心、公用型保税仓库、省级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研发中心,做强刷业发展硬环境。同时,建立班子成员联系刷业重点企业和项目制度,在市行政服务大厅设立“源潭”窗口,并成立安徽省刷业商会,促进行业共同进步。在营商环境建设上,要树立“软硬兼施”意识,既要研究产业生态建设,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环境,还要转变政府职能,提供高效、廉洁、诚信的软环境。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发展县域产业集群,创新是核心,只有立于创新潮头,才能奋楫扬帆、破浪笃行。改革开放前,阜南柳编品种非常单一,多为生产生活用品、自产自用自销。改革开放后,阜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省林科院和东华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大等院校合作,通过高端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推动柳木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诞生了上万个新品种,实现了由“制造”到“智造”转变,“非遗+商务”“非遗+文创”“非遗+旅游”融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潜山刷业从初期的油漆刷、洗衣刷等低端产品,发展到生产高端刷丝、液晶显示屏滚刷等中高端产品,广泛运用于隧道盾构机、远洋舰艇、大飞机等“国之重器”上,靠的也是不断创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对县域产业来说,要想脱颖而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不二选择。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方在”。发展县域产业集群,产业链是基础,只有打通上下游,才能和谐共生、行稳致远。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只有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阜南县按照“龙头带产业、产业延链条、链条成集群、集群建园区”的发展路径,设立柳木文化产业链,由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链长,逐步形成以阜南经开区柳木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龙头,黄岗、中岗、郜台专业镇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区,实现从“点上开花”到“链上成景”。潜山市明确以刷业为主导产业,基本形成集原材料生产、刷产品加工、研发、销售、信息、物流等为一体的成熟产业体系,最终推动源潭镇获得“刷都”称号。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巩固提升县域产业的规模、效益,从而形成体系更优、水平更高、更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向前汪海龙 安徽乡村振兴电商联盟调研采访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