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张骞使西·三别三行》剧照。 秦钟摄
如果说小剧场戏剧是人类戏剧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那么,十年历程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则可以称为中国戏剧人对世界戏剧文化的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小剧场戏曲的独立存在与发展成熟,不但为古老的戏曲文化注入了现代活力,更促进了戏曲文化审美融入当代人类戏剧艺术的大潮。
中国戏曲和当代戏曲人,在上海获得了宝贵的绽放舞台,释放出21世纪戏曲的新生力量。大家在呵护中探索着中国小剧场戏曲应该是什么样子?可以说,展演积十年之功完成了小剧场戏曲内容与形式的探索、古老与现代的勾连,民族化与当代化的融合。近200出小剧场戏曲作品与数量众多的剧种和戏曲家走上舞台并得到检验。无疑,上海做着一项有历史功绩性的工作,更是在助力着戏曲人文化自信的夯实。
十年中,因为上海艺术环境的包容,使这个平台充满开放性;而上海观众对艺术品质的严谨追求,更督促和警醒着小剧场戏曲创造逐渐走向质量的优质、风格的多样。更有意义的是,十年以来参演作品和创作追求越来越自觉地呈现出成果内容的中国化、当代化。这种中国化,既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当代化,更是世界戏剧文化的中国化。
中国当代戏曲人用实践证明,小剧场尽管是人类戏剧艺术当代性的产物,但它的题材和艺术风格完全可以与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自洽又融汇。小剧场以小见大的风格,特别是注重创作者个体思考和表现方式的奇绝,并不与中国戏曲的审美精神相违和,甚至有着不谋而合的审美近似。在发现和开掘生活事件,尤其是表达艺术家艺术想象力与表现性方面,许多小剧场戏曲做到了使小剧场艺术和戏曲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小剧场戏曲注重对艺术思维、艺术想象与创造力的调动。如何激活戏曲人,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从事传统艺术而极易被禁锢的创造性和个性?小剧场戏曲展演平台不仅强化着传承意识,更提醒着不能泯灭创造、创新的责任——鼓励青年创作者通过小剧场戏曲,保留青春燃烧性,发挥当代戏曲创造性。小剧场戏曲的创造过程,往往会加深对戏曲文化的认识,有着双向作用的互动意义。
十年来,所有参与者都进行着小剧场戏曲从演什么到怎么演的思考。从最初小剧场戏曲只是一个新故事、新题材的平台,到后来越来越多戏曲人通过小剧场增强了剧种本体自信,力求做到艺术方式上更加强化灵动性,并兼顾戏曲表达的独特性。许多作品在表演空间和艺术表达上亮点频频,逐渐完成了既是戏曲艺术也是小剧场艺术,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话剧小剧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曲小演出的华丽蜕变,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发展积累了优质作品,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走过十年,如何使这一品牌更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需要主办方努力的课题还有很多。第一是鼓励创造性,对年轻戏曲人和作品艺术的风格追求,应更加宽容与开放,力求每一届剧目中,都能出现亮点和艺术表现的突破;第二是质量坚守,什么是优秀的小剧场艺术,在质量上好好盘点,总结小剧场戏曲的规律;第三是注重影响力,展演既然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应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来观看、参与。小剧场戏曲应该有戏曲的消费性,甚至比传统戏剧演艺更关注消费性和在上海文化市场的存活力。
作者: 崔伟
文: 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编辑:钱亦琛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