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各式各样的社交平台涌现出来,尤其是进入到了“短视频”阶段后,一种声音逐渐地冒了出来,那就是对于所谓“专家”的反感。
而且这种趋势还演变的越发强烈了,发展到有些人一看到“专家”一次,就觉得内容不可信了。
那么,为何原本应该是被尊重的专家,会成为被人调侃、讽刺,以及反感的对象了呢?
一、群众为何会越来越反感“专家”
在此需要先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专家并非一开始就遭受到群众反感的。
在过去,专家们在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其是在建国初期,很多专家还会隐姓埋名,扎身在专业领域内,用积极、热烈的钻研精神,为国家发展发光发热。
这样的专家,即便是从未见过,只是听过名字,了解过其事迹,也会令人心生感动与尊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社会状态变得越来越好。
有些进入到专业领域取得了成就,成为了专家的人,却会在利益和名利的驱使下,做出或者说出一些“假大空”的行为或言语,进而激发了群众的反感心理。
比如一些专家在公开场合发表出来的观点和言论,会跟本身的专业背景相去甚远。
猛一听都是大道理,细想这些言论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和错误,根本就起不到半点儿用。
这类专家的行为,影响的不仅是自己,也严重损害了整体专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导致公众对专家群体的信任度严重下滑。
还有一部分专家在参与以及处理热门社会问题时,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利的最优化,从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这样的专家虽然专业知识和影响力是很强的,不会是“半桶水”的样子,但却是为了特定利益集团代言。
由于不会考虑到发挥自己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为整个社会谋求福祉,甚至还可能会跟群众利益有冲突。
所以面对这种过于市侩的做法,自然就会有人对专家产生反感之心,觉得这些专家们已经背离了学术和职业的初衷。
除了以上两点,我们还需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人们获取信息的质量却越来越差。
这种背景下,一些专家为了追求关注度和点击率,会刻意制造一些争议和话题。
通过炒作的形式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想借此在社会上变得更具影响力。
另外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也让专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领域和新问题不断涌现。
使得专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上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一些专家在面对新领域和新问题时,由于尚不清楚具体的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研究,会发表一些片面或者错误的观点和言论,令人仿佛是在听笑话一样。
以上种种的原因,均会造成专家公信力的削弱。
再加上现在人均学历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不像几十年前读书对于一些家庭而言,可能还是较为困难的,无法正常地读书上学。
当群众自身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后,这就需要专家能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内,能有超出群众,且正确的认知。
否则很可能在提到夸夸其谈的时候,被学习过同一专业知识的群众给揭短。
再就是有的专家给人的感觉,会是高高在上的,完全脱离了底层的人民群众。
这样的专家将自己放在了高位上,所思所想,以及说出来的话,令人觉得可能是根本就不懂得人间疾苦的,仿佛一辈子就待在了“象牙塔”当中。
而这种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姿态,自然不会引起共鸣,而是令人对说出这类话的专家产生反感。
长此以往,甚至会对所有的专家都抱有一种质疑的态度,觉得专家只是一种噱头,更不会指望专家给办实事了。
这样的发展当然是不好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而专家就是其所在领域内的人才。
一旦这一类人才的群众信任基础崩塌,其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内部的凝聚力。
也是在这些情况的衬托下,我才意识到毛主席是真的把人民当老师!
二、要做人民的老师,先做人民的学生
毛泽东同志曾题写了“要做人民的老师,先做人民的学生”这句话,作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校训。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毛泽东同志对于群众基础是相当看重的,而这也是他切身的体会。
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建国初期的各种政策措施。
我国所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千万不要小看芸芸大众,看似渺小的存在凝聚到一起,会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做人民的老师,先做人民的学生”这句话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理念。
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民、学习人民的基础之上。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以及进步期间,所起到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因此,国家在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时,必须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意愿,汲取人民的智慧和经验,以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
只有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国家在社会发展中需要保持谦虚、虚心的态度。尽管国家拥有各种资源和权力,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向人民学习。
因为人民是社会的基石,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问题,也最清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只有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不仅如此,这句话还强调了实践和经验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所具备的重要性。
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
国家应该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
反之国家也需要从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以更好地服务人民、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如何扭转群众反感“专家”的现象
要扭转群众反感“专家”的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包括提高专家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互动、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信息传播机制等。
专家作为社会的智囊团,应该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地发表观点和言论。
并且专家也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虚心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对于那些在专业领域内不具备足够知识和经验、甚至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专家,应该及时揭露和纠正,维护专家的公信力和声誉。
专注自身擅长领域,提高专业素养之外,还有一点是尤为重要的,那就是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专家应该更多地与群众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关切,解答群众的疑惑和问题。
通过与群众的互动,可以增强群众对专家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减少反感情绪的产生。
专家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积极发声,传播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但往往存在信息失真和误导的情况。
因此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信息传播机制也是非常关键的,用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需要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判断力,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确看待和选择信息来源。
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误导,不盲目相信和传播错误的观点和言论,从而不会引发原本并不应该存在的矛盾。
结语
时下专家们在群众中越来越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专家们需要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不随便发表片面、错误的言论与观点。
而群众也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专家,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就全盘否认所有的专家群体,放下一些成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公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