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仅被毛主席亲自指点,就连周总理都亲临剧场看她演出。

可就是这样前途无量的艺术家,却偏偏崇洋媚外。



一次赴美演出后,直接带着“智取威虎山”剧组中三十多名成员留在美国。

甚至“抛夫弃子”,扬言只为弘扬国粹。

直到七十岁时,才再次回到了中国。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齐淑芳他们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毛主席指点、周总理捧场



京剧奇才齐淑芳的成名之路,离不开毛主席的指点。

6岁那年,她主演的《三战张月娥》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

主席看完演出后,认为剧情过于老套。



三个男人打一个女人的设定,也不符合新时代男女平等的理念。

在他的建议下,结局被改成了“降伏讲和”。

毛主席的建议,让她的作品更加完美,也借着这个机会爆火。



北京吉祥剧院的重演,观众们掌声激烈。

民族文化宫的演出中,甚至周恩来总理都亲临现场观看。

还对齐淑芳的未来寄予厚望,预言她将来必将大有作为。

就连京剧界的泰斗梅兰芳,都对齐淑芳赞誉有加。



齐淑芳在上海戏曲学院毕业后,很快就在青年京剧团和京剧院崭露头角。

在那个戏曲兴盛的时期,她是国家重点培养的戏曲人才。

也常带着弘扬国粹的任务,和戏团一起去国外表演。

没想到就是这一次次的国外之旅,让她逐渐暴露了内心崇洋媚外的本性。



《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叛国”

1958年9月17日,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中国大戏院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京剧的成功,不仅掀起了国内的京剧热潮,甚至在海外都声名鹊起。

1988年,45岁的齐淑芳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商演邀请。



凭借多年的出国演出经验,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带领着30多名演员,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果不其然,在美国的演出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当地的华人为之倾倒。

甚至对京剧一无所知的外国观众,也被这东方艺术深深吸引。



但与此同时,齐淑芳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

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让齐淑芳和剧组成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京剧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个点子也得到了剧组的其他成员的赞同。

于是干脆不回国,还打着“弘扬国粹”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

“为了弘扬国粹”

尽管接到上海京剧院的回国通知,齐淑芳等人却视而不见。



30多名演员集体“滞美不归”的举动,被视为对祖国和人民的背叛,甚至被扣上了“叛国”的帽子。

无论齐淑芳如何解释,声称自己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都难以平息众怒。

而留美的生活,难道真的就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在美国开始阶段,他们在沟通和文化上遇到不少困难,生活和工作都不太顺利。

即便遇到了麻烦,他们也没想过要回祖国。

最初借着《智取威虎山》爆火,但毕竟对于老外而言始终小众。

京剧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美国的受众群体有限。



随着新鲜感消失,观众开始减少,剧团收入也因此下滑。

入不敷出的困境,让一些剧组成员开始动摇,陆续有人选择离开,另谋生路。

齐淑芳四处奔波,寻找演出机会。

一代艺术名家甚至不得不降低身价,接受一些小型演出,以维持剧团的运营。

还碰到了一个重要帮手——华裔钢琴家殷承宗。



殷承宗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影响力,帮助齐淑芳重新获得了演出机会和美国绿卡。

经过多年的努力,齐淑芳的京剧事业终于在美国逐渐走上正轨。

2003年,齐淑芳带领的剧团在百老汇大放异彩,这也意味着她的京剧艺术在美国受到了广泛认可。

70岁回国



时隔多年,70多岁的齐淑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即使她已经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在美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地位。

还成功地将京剧带到了世界舞台上。

但对于当年的“滞美不归”事件,齐淑芳始终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她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让京剧艺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但这样的解释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一种自我辩解,一种为了减轻内心愧疚的托词。

毕竟当初她的选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京剧艺术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文/编辑:小阳咩咩咩

信息来源:
北方网——《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祖国人民对我没有忘记》



北方网——《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我永远是中国人》



新浪娱乐 2006年06月30日14:08 齐淑芳海外唱京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