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沂的花厅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特殊的史前聚落遗址。在这里,代表长江文明的良渚文化、代表黄河文明的大汶口文化碰撞交融,留下了具有双重文化特点的遗存。


2024年初,花厅遗址被列入首批江苏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花厅遗址从发现到现在已经70多年,前后历经七轮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未来,考古遗址公园如何建?近日,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花厅论坛在新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学者齐聚,为花厅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出谋划策。

接力考古70多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花厅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至2010年,先后进行过7次考古发掘。如今的花厅遗址被覆土保护,遗址上有一块文保碑。碑上写着:遗址南起花厅村,北至徐庄北、东自北沟圈子,西至吴山头,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数十年间,考古学者们在花厅遗址接力考古,陆续清理出80多座墓葬,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玉器。5000多年前,江苏先民的生活状态也被逐渐还原:他们临水而居,饲养着猪和狗,过着定居生活,房子朝向北偏东,面积为15平方米—40平方米之间,大多为单间基槽式地面建筑。墓葬区在居住区不远,都是竖穴土坑墓,墓主人年龄不一。80多座古墓中,36号墓是一个25岁的男性,仰躺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中,身份高贵,随葬品有37件之多。


然而,70多年过去,这里也留下诸多未解之谜。首先,出土文物既有良渚文化标志性的玉琮,也有大汶口文化风格的石器、陶器等。两大文化在此碰撞交融。那么,是武力征服,还是和平交流,最终促成了花厅“文化两合”现象?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花厅的墓葬中,已经出现了人殉,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人殉实例。众所周知,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人殉盛行。这两者是否存在文化联系?花厅的陪葬者是什么身份?这些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介绍,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基本确定,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器物,是在花厅本地制造的;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器物,则是从南方带过来的。从文明探源的角度来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起源阶段,就已经出现交融的特征,花厅遗址呈现出特殊的文化景观,非常具有学术意义。

遗址公园“原真性、完整性、可逆性”缺一不可

2024年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认定及立项项目名单,花厅遗址名列其中。不久的将来,花厅遗址本体、墓葬、考古探方将在原址进行展示。

如何建好遗址公园?如何平衡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本届论坛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龚国强、良渚博物院副院长黄莉等专家,分享了各自在遗址公园建设领域的经验。


龚国强曾主持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勘探工作,该遗址公园于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后于2014年又作为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遗址点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谈及保护经验,他认为,首先要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原真性、完整性、可逆性”缺一不可。同时,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公约、中国文物保护法等制度法规,严格实行报批、论证、监督等程序。龚国强指出,大遗址保护不再是文物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政府主导下,财政、土地、规划、建设、环境等部门,与科研、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才能做好的。


黄莉长期从事良渚遗址保护工作,深入参与遗址公园建设,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遗名录。她介绍,良渚属于典型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这点和花厅遗址具有相似性。她说:“只有通过专业研究,才能准确把握遗址的价值和内涵,这是遗址展示和阐释的基础,也是建设遗址公园的前提。遗址公园要给公众提供一个走近遗址、亲近遗址的机会,所采取的方式一定要是雅俗共赏,带给公众美好体验的。这才能建立遗址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谈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会专家都绕不开“数字化呈现”的案例。如今,这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展示最常用的方式之一。贺云翱表示,数字化手段在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上具有独特优势,还可以考虑在网上建立云端的考古遗址公园。让公众跨越时空阻隔了解花厅遗址,让考古成果走向世界。


文旅一体化打造,好看好玩还好吃

花厅遗址距离马陵山风景名胜区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向西二三十公里便能到达位于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的窑湾古镇,周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未来,考古遗址公园将具有遗址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学、文化旅游的多种功能,为当地文旅添上一座新地标。如何将其串入新沂现有的“一山一湖一古镇”文旅框架中?饮食,或许是一种串联的方式。


本届论坛上,华域饮食考古与饮食文化研究院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苏北(徐州)考古研学基地揭牌。饮食考古与饮食文化研究,也是这次论坛上,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之一。


贺云翱介绍,在花厅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与饮食相关。这里出土了大量猪、狗骨架与陶制炊器,反映出江苏先民已经掌握了饲养猪狗的农业技术,炊器则是呈现出先民的烹饪方式。“饮食考古,中国考古界长期进行着相关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在徐州新沂,能看到传承发展的过程。”


贺云翱说,厨师的“祖师爷”彭祖,就是徐州人,新沂所在的徐州地区,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新沂位于大运河畔,这里南北交汇,各种饮食原料丰富,特别是水产种类很多,传承发展至今,新沂菜肴融合了淮扬菜和山东鲁菜的饮食体系。距离花厅不远的窑湾古镇,是大运河上重要的商埠,这里还发展出别具一格的“窑湾船菜”。“这里做饮食考古、饮食文化研究的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这里是谈饮食文化的一块宝地。”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是钟寅 钱念秋

(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