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沙城北五十公里之外有个叫板仓的地方,现在已经改名叫做开慧乡,是为了纪念著名革命家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而改的。

杨开慧一九三零年在长沙识子岭门外英勇就义,牺牲的时候她只有二十九岁。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常常怀念杨开慧。一九五七年,他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开篇第一句便是“我失骄杨君失柳”骄杨指的就是杨开慧



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

对女孩子的称呼本来应该用女字旁的娇,可是毛主席却用了骄傲的骄。对于遣词造句颇为考究的毛泽东来说,这绝不是笔误。因此后来章士钊专门就此问过毛泽东:“诗中的‘骄’是何解。”

毛泽东回答:“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杨开慧传奇的一生。

从长沙出发,向北五十公里左右,便是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解放后,这里更名为开慧乡。杨开慧故居是一栋四合院式的江南民居,占地一千四百多平方米,有三十多个房间,房舍分为上、中、下三幢,平行排列,前高后低,由泥土砖砌成,盖小青瓦。院落三面环山,屋子前是一口宁静的水塘,四周风光十分秀丽。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院子曾分给五户人家居住,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收回了这座老宅,建成了一所杨开慧纪念馆。因为住进里面的人很爱惜,没有改变这里的结构,这座院落得以原貌保存了下来。



杨开慧纪念馆

一九零七年十月六日,杨开慧出生于此。据说杨开慧出生的时候,附近的飘峰山上出现过一道红霞,因此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霞姑

杨家在板仓当地是一个大户人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其祖上也有几辈都是读书人。大概从曾祖父开始到杨开慧的父亲,杨家都是比较富裕、家境殷实的家庭,家中也是世代读书的一个书香之家。

杨开慧从小体弱多病,甚至到了一哭就会昏倒的程度。母亲曾经很担心她会早夭,身体很弱的霞姑,见不得小伙伴儿们伤害小老鼠、小蜻蜓。

杨开慧纪念馆的研究员说:“杨开慧也是个比较内向的人,看着这些弱小的动物总是有一点点怕。但是后来在她的手稿里面,曾经也体现过她不敢去捉那些动物,她不知道别人捉这个小动物是什么目的。”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

杨开慧两岁的时候,父亲杨昌济留学日本,杨开慧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还有哥哥一起度过的。杨开慧的母亲向振西是平江县的大家闺秀,思想开放,颇有见识。在开慧六岁那年,远在海外的杨昌敬寄来一封信,信中嘱咐向振熙要她和女儿同去读书。

当时的杨公庙是个小学了,她们需要转到离板仓二十多里的一个叫衡翠实验学校读书。杨开慧的母亲读学习实验班,杨开慧在那里读附小,就这样她们母女两个人开始一起读书了。

幼小的杨开慧十分善良懂事,她不仅帮助母亲做家务,有时周围的邻居遇到困难,她也会热心帮忙。当时那个院子里面有一个叫做杨乐初的老人,患有哮喘病,身体不太好。

杨开慧经常叫家里人帮忙送一些衣服、吃的东西给他,并且杨开慧还会来帮助老人做一些事。因此那个老人就经常夸奖杨开慧:“那个霞姑是个好妹子啊。”

一九一三年杨昌济学成归国,他给女儿杨开慧带回了两样十分漂亮的礼物,一把折扇和一个精致的手提袋,不过杨开慧随后却把这两件礼物转赠给了表妹。在当时这算是比较好的东西了,因此这两样东西可能对杨开慧来说也算是奢侈品了。

从杨开慧的手稿和她的一些书信里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在杨开慧的性格中非常嫉恨穿华服的人。杨开慧从小对那些衣着华丽的妇人很反感,在杨开慧的内心她和广大的劳苦大众是更加亲密的,她从小就很同情广大的劳苦百姓。



谭延闿

这一年正值立宪派政客谭延闿督湘,谭延闿见杨昌济学识渊博,又先后留学东洋、西洋,便想请杨昌济出任湖南省的教育司长,没想到杨昌进却谢绝了,杨昌济说:“我出国去留学考察,有这么多的知识,我应该来教学,应该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人。”因此他就婉辞拒绝去做官,不久杨昌济到当时的省立第三示范学校去教学。

没过多久杨昌济携全家移居长沙,租住在一个叫芋园的地方,也就是现在长沙浏正街小学的所在地。而杨开慧则被父亲安排在长沙早稻田师范附小读书,可是读了一段时间父亲就不让她读了。

杨昌济决定自己教授女儿读书,这样的话杨开慧进步也会快一点。杨昌济给杨开慧主要讲理论,但也什么东西都教,不限于理论,比学校学得要快一些。就这样杨开慧一边自学,一边请父亲来教授她。

两年之后,杨昌济转到第一师范任教,成为了毛泽东的修身课老师。杨昌济有一份私人日记存世,在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这一天的日记中,他专门讲到了他的这个学生,日记中夸赞了毛泽东资质俊秀。

杨昌济从不掩饰自己对于这个学生的欣赏,知道毛泽东爱读书,还曾经将学校图书馆的钥匙私自给了他。杨先生对学生毛泽东的欣赏,自然也影响到了女儿杨开慧。当然对于身材瘦弱的杨开慧来说,她最感兴趣的还是:“据说那个人不怕冷,不论寒暑都会用井水洗澡。”



青年毛泽东

一九二零年冬天,杨开慧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他们不做俗人之举,既不置办嫁妆,也没有布置新房。他们就在毛主席当时任教的附小的一个寝室里结婚了。杨开慧当时仅仅提了一个皮箱,夹着衣被就去了。他们结婚也没有仪式,毛泽东当时仅仅借了六个银元,在一个小餐馆里请同事们吃了一顿饭。就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无比简单地结婚了

一九二一年,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秋天,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几年之间,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陪伴在毛泽东的身边,辗转于韶山、长沙、板仓等地,一边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一边从事秘书和机要工作

一九二七年长沙马日事变,湖南革命形势发生逆转,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人。根据中央部署,毛泽东受命,去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杨开慧当时应该是想带着孩子和丈夫一起上井冈山,但是当时革命形势太凶险了,带着三个孩子上井冈山太过于危险和不便。经过纠结挣扎,反复的商量之后,最终她决定带着三个孩子留在板仓,毛泽东一个人到井冈山去。

在杨开慧的书稿中是这样形容纠结的心情的:“我的身上挑着一副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我的母亲和三个孩子,两头都不能够放下。我怎么办呢?”



八月三十一号晚,在杨开慧的帮助下,毛泽东装扮成一个行医的郎中上了征程。而杨开慧则回到老家板仓,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参与湖南的地下党工作。

一九二八年春天,杨开慧收到一封信。信封上的地址很陌生,江西宁冈济世生药店。可字体她却再熟悉不过了,正是离去已久的毛泽东。当时毛泽东写信寄到长沙现在的下河街,杨开慧舅舅在这里开了一个盐铺,叫做生生盐号

因为担心被国民党特务截获,信中只有寥寥数语:“开始生意不好,蚀了本,现在生意好兴旺起来了。”此时,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以星星之火渐成燎原。

收到毛泽东的来信,杨开慧连夜给丈夫回了信。在杨开慧的日记中,还保留着对于此事的描述:“他终于有信来了,我欢喜的眼泪滚滚而下,然而他的生活终归是要使我忧念。”如此书信往来了一年多,第二年杨开慧和毛泽东意外地失去了联系。

有一次毛泽东写信寄到盐号之后,当时有个伙计把毛泽东的信看了之后就把信放在抽屉里面忘记交给杨开慧了。结果三个月之后,一打开抽屉,才想起来这封信。因此当时杨开慧和毛泽东三个月没有通信。

毛泽东以为杨开慧出什么事了,所以他也没有再继续写信了。因为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候,在他住的地方经常经常挪动的,因此杨开慧也没有得到毛泽东的新地址。他们就这样失去联系了。



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的书信

此时杨开慧的生活举步维艰,没有收入,要靠亲朋好友的接济来抚养三个孩子。与毛泽东失去联系后,对于丈夫的思念和担心更是让她度日如年。

在她的手稿偶感当中,她是这样写的:“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是否痊?寒衣是否备。”杨开慧知道毛泽东的脚受伤了,所以她很担心毛泽东的脚好了没有,是否准备过冬的衣物了。

写下这些文字时,杨开慧正带着三个儿子在板仓老屋艰难的度日。这个时候距离毛泽东离家已经有了十五个月了。这对夫妻,此前分开最长的一次也不到两个月。

人们开始猜想,在与丈夫失去联络之后,杨开慧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也许是希望有一天能将她在寂寞中的思考与归来的丈夫分享。只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泽东没有能够看到他们。

一九三零年,毛泽东、彭德怀带领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杨开慧闻讯赶来,但可惜的是她与丈夫失之交臂,错过了夫妻相见的最后机会。

红军攻城失败,撤离长沙之后,因为没能抓到毛泽东,湖南军阀何健决定捉拿杨开慧,以威胁毛泽东,军阀派人四处打探杨开慧的藏身之处。

当时的中国,人民运动、农协等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而杨开慧既是毛泽东的妻子,同时又是共产党员,并且还经常组织农协的游行活动。

因此杨开慧是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国民党天天想要抓她。所以这三年时间之内,杨开慧在这里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白天要躲,晚上也要躲。



当时,杨开慧所在的地方清乡团派了很多人想要来抓杨开慧,而有一个农协的会员,类似于探子的身份,他打入了国民党的内部。此人得知他们要来这里抓杨开慧,因此赶紧回来给杨开慧报信。得知消息后,杨开慧就从家里的后门逃出去了。

逃出去之后,杨开慧想:“有什么办法不让别人能抓到我呢?”情急之下,她躲到邻居家里一个围席里面,这个卷席高度非常的高,而且是很宽的,所以躲一个人在里面外面的人是察觉不到的。等到国民党赶到去搜捕的时候,并没有察觉到这个围席里面躲了一个人。

一九三零年十月二十四日,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铲共义勇队队长范觐熙带领特务班和八十多个清乡队员,再一次包围了板仓的住所。这一次杨开慧没有逃出敌人的魔掌,当即被捕。

据当时在场的群众回忆:“当时是我们农村的一个用木头做的土车子,把她抓着了之后,捆在车上,然后走了四十里路到汨罗白水火车站,上了火车。”

和杨开慧一起被抓的还有年仅八岁大的毛岸英和杨家的保姆孙嫂,他们被关进协操坪监狱。敌人给了杨开慧两个选择,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或者死。



杨开慧在狱中

毛泽东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党内非常重要的人物,如果他的妻子与他脱离夫妻关系了,那将对共产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国民党认为:“如果杨开慧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那么毛泽东手下的人和人民群众就会对共产党失去信心,对毛泽东失去信心。人民群众会想:‘妻子孩子都不跟你了,那我们跟着那还有什么前途呢?’到时候国民党就可以做反面的宣传,这非常不利于共产党的团结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当时国民党要杨开慧和毛泽东选择脱离夫妻关系,也是经过了精心的考虑进行策划的。

杨开慧当时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要使穷人翻身得解放。那个时候的那个信仰是无比的坚定,不单纯地举一下手发个誓言而已。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牺牲自己,这不是偶然的因素,是一种必然,杨开慧和这些许许多多的烈士一样选择赴死。

从被抓到严刑拷打,杨开慧始终从容坚定。杨开慧的答案是:“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毛岸英曾说:“母亲为了革命,可以义无反顾的头都不回。”当时毛岸英拉着杨开慧哭,若是一般人,怎么也忍受不了自己在儿子面前要赴刑场。



敌人把毛岸英甩开,毛岸英哭喊:“妈妈”。杨开慧头都不回地走了。这一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

一九三零年十一月十四日,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子岭英勇就义。当杨开慧牺牲的消息传到毛泽东耳中时,毛泽东悲痛欲绝,他寄信写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除了这八个字之外,还有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孙嫂是杨家的保姆,当晚与杨开慧一同被捕入狱。后来她在口述材料中说道:“每天用严刑拷打开慧同志和我,伪法官抱着毛岸英,逼迫他讲:‘你爸爸在什么时候回来’想从岸英口里套出口供。然后再拷打杨开慧同志,杨开慧同志始终坚守着,绝不屈服于敌人。”连续十多天的严刑拷问,没有让杨开慧屈服。

孙嫂的本名叫陈玉英,本是一个农民的女儿。身世凄苦,从小就出来给人帮工了。因为她的丈夫姓孙的缘故,大家都叫她孙嫂。1926年的时候,毛泽东和杨开慧即将迎来他们生命中的第三个孩子。由于杨开慧需要照顾,家里忙不过来,于是经过熟人的引荐,孙嫂成了这一家的保姆。



毛泽东与杨开慧

在孙嫂的记忆中,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人都是非常友好的,一点都没有主人那种颐指气使的架子。在孙嫂来到这个小家庭的第一天,杨开慧就给孙嫂讲:“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不要拿我当主人,我们以朋友对待彼此。”

“我遇上好人了。”很多年后,孙嫂依然这样向别人形容她的这段保姆经历。在这之前,她在别人家做了有十几年的保姆,主人都没有这么好的对待过她。在以前的雇主眼中,她就是个佣人,是下等人,而雇主是上等人。雇主们从来没有瞧得起她过。而来到杨开慧的身边,杨开慧的这些话让孙嫂非常感动。

在后来,杨开慧和孙嫂讨论初次见面时,杨开慧说道:“孙嫂你知道为什么我和润之选择了你吗?因为你的一头短发,并且没有裹脚。一看就是贫苦人家。”孙嫂说道:“从小到大家里就穷,想留长头发太麻烦,想裹脚但是又要下地干活。”杨开慧继续说道:“裹小脚留大辫子是封建思想了。现在大脚短发多干练啊。”

那些日子,毛泽东的家中人来来往往,与毛泽东商量要事。在他们忙碌讨论的时候,孙嫂兢兢业业地守在门口,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进去给他们添茶。有时候客人留下来吃饭,孙嫂要做许多人的饭,但是她也毫不抱怨。她相信这一家善良的人,他们和友人一起商议的也一定是好事。



有时候,毛泽东和友人们会忙碌到很晚,毛主席会让孙嫂帮忙去街上买点吃食。而杨开慧总是会同孙嫂说:“孙嫂你也给自己买一份,忙了一天了。”

孙嫂陪同杨开慧来到武昌的时候,因为孙嫂口音重而且不识字,毛泽东怕她有时候出门买东西找不到路说话别人也不懂其中之意,就给了孙嫂一块小布条,上面写着孙嫂名字和毛泽东的家庭住址。毛泽东把这个小布条交给孙嫂:“这个给你,以后出门要是找不到路,就问路人,把这个给路人看,人家就会指给你的。”

有一次孙嫂失手把一个热水壶打碎了,孙嫂非常着急。杨开慧看到了,开导孙嫂说:“孙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正好想把它换了呢。”孙嫂知道杨开慧是为了宽慰她才这么说的,不想让她太过于自责。

在日常生活中,杨开慧把孙嫂当作朋友一般。在孙嫂刚来的时候,不论是出门买菜还是别的什么花销,总会和杨开慧一笔一笔地报告清楚。杨开慧和孙嫂说:“孙嫂,以后不用报告得这么清楚了,你说多少就多少,我相信你。”

毛泽东和杨开慧把孙嫂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人当做朋友,孙嫂深受感动。因此这个一个字不识的保姆,心甘情愿地陪伴着杨开慧一起抵抗那些苦难。



在毛泽东离开板仓去井冈山的时候,无钱寄给杨开慧。杨开慧连家中的日常开销都没有,更不用说给孙嫂的工钱了。但孙嫂并没有因为这个离开杨开慧,她还把自己之前的工钱拿给杨开慧补贴家用。邻居都说杨开慧遇上孙嫂太难得了,但孙嫂却说:“不要这样说,遇到这样的雇主是我的福气才对。”

后来,孙嫂和杨开慧一同被抓,在监狱中受着非人般的折磨。但是孙嫂始终维护着自己的雇主,坚决不屈服,不透露给敌人毛泽东的一丁点消息。后来杨开慧牺牲,毛岸英和孙嫂在组织的帮助下逃了出来。毛泽东害怕敌人再次迫害孙嫂,只得让孙嫂回老家去了。

在孙嫂的老家,经常有村里的熟人询问孙嫂:“这四年的时间你都去干什么了呀?”孙嫂总是摇头沉默,她不想提起让人心痛的过往。但在她心里,一直徘徊在杨开慧在监狱里告诉她的话:“革命一定会成功的,这一天不会太久。”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再次见到了阔别30年的孙嫂。故人重逢,往事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这让毛主席又回忆起了与杨开慧过往的种种。毛主席问孙嫂:“这么多年怎么不来北京看一看。你和开慧共患难,我今日见到你就好像见到了开慧一样,以后你就是我的家人。”



一九六一年九月一日,毛岸青与邵华夫妇请父亲再抄一份《蝶恋花》。这一天,毛泽东将第一句改成:“我失杨花君失柳”。

毛泽东一生为杨开慧写了三首词,除了《蝶恋花》之外,还有一首《虞美人枕上》,是诉说相思之情的诗。而是毛泽东最珍爱的,是他在一九二三年冬天写下的这首《贺新郎》。在这首词里仿佛预言了他和杨开慧的感情和命运,使毛泽东终生对这首诗另眼相看。前前后后他珍藏修改了半个世纪,直到一九六一年他还将这首词翻捡出来仔细斟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