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日前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严保严管责任体系逐级压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确立。
报告表明,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从布局变化看,中国耕地持续多年的“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
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在严密耕地保护法律法规方面,耕地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修订实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首次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增加“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等法律规定。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保障“吃得放心”。加快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立法进程。
报告表明,突出重点环节系统治理。在严格督察执法方面,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抓好违建别墅专项整治,稳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落实“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长效监管机制。2020年以来,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每年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开展监督检查,向省级政府印发督察意见书督促整改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共组织约谈103个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地区政府负责人,公开通报338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2023年度,违法占用耕地数量已下降至2018年度的四分之一左右。
报告认为,耕地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保护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依然突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报告披露了我国耕地保护的一些数据。
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从地类结构看,旱地9.68亿亩,占比50.2%;水田4.68亿亩,占比24.2%;水浇地4.93亿亩,占比25.6%。从地区分布看,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和新疆的耕地面积均超过1亿亩,5省区合计耕地面积接近全国耕地面积40%。
报告指出,2023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标准时点为2019年12月31日)相比,总量增加1120.4万亩,增幅0.58%。从布局变化看,持续多年的耕地“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净增加210.5万亩。从坡度变化看,园林地“上山”、耕地“下山”趋势初步呈现,全国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净减少132.19万亩(不含梯田),2度以下耕地净增加714.7万亩。中国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北京等15个省份43个城市开展试点,启动实施再开发153.55万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
报告称,中国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2023年度,违法占用耕地数量已下降至2018年度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住耕地总量,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报告提出,稳住耕地总量,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控,确保良田粮用。继续通过规划管控、用途管制、标准控制等政策措施,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快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管控一般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用途,强化用途管制。
推进占补平衡改革落地,坚决做到各类占用耕地补足补优。全面构建国家管总量、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出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强化刚性约束,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压实各地补充耕地质量管理责任。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健全完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加强各类建设项目生成阶段节约集约用地审查,引导实施“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
同时,报告表示,要严格监督执法,压实各级耕地保护责任。严格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按照党中央有关工作部署,不断提升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强化正向激励和负面警示,更好地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不断完善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落实“全链条各环节强监管”工作要求。持续开展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的自然资源督察,对发现的问题严肃督促纠正。不断完善土地卫片执法工作机制,持续加大违法用地行为打击力度。推进南方省份守牢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措并举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推进耕地保护共建共治共享。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督察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组织人事等部门贯通协调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