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队干部评级的问题,在1951年总部就已经明确指示,评定标准为“德、才、资”,以现任职务确定级别。随后,于1952年制定了干部评级制度,军队干部分为21级,其中兵团干部又分为正兵团、副兵团、准兵团三个级别。
到了1955年正式评定军衔时,主要依据的就是1952年评定的级别。对于兵团级干部而言,原则上正兵团级评上将,副兵团级多数评中将、少数评上将,准兵团级评中将。
授衔结果显示,正兵团级干部中,有36人中有33人授予上将军衔。其中,许光达和王树声是作为二、四方面军的代表,进入大将行列。而徐立清由于主持授衔工作(总政副主任),申请自降一级,成为中将。
对于副兵团级干部的评定则存在争议。全军副兵团级干部有42人,最终有19人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其中的评选标准多样,有的是因为战功卓著,例如韩先楚、李天佑;有的是因为资格很老,例如张爱萍、王平;还有的是因为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例如刘震、吕正操。然而,像王必成、张仁初等名将,受限于历史职务低、资历不深、不具备某一“山头”的代表性,只能被授予中将。
其中,贺晋年的评级问题引起了最大的争议。贺晋年作为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被评定为副兵团级,按照原则,他至少应该是中将。而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他显然比已经转入地方工作的阎红彦更有代表性,更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
然而,在贺晋年被授衔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个特殊事件,与“高”或“饶”有关系的人都受到了牵连。贺晋年与高既在陕北红军一同战斗,又在东北长期共事,自然被扯到了一起,后半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原本应被授予上将的贺晋年差点被授予大校,最终通过主席的干预,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准兵团级干部中,有57人,其中有一个特批的上将贺炳炎,其他53人都被授予中将军衔。然而,最终仍有三人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分别是:解方、段苏权、陈沂。
解方的经历相对特殊,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生于东北军,直到1936年才秘密加入组织,1940年才到达延安。由于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有历史记录,因此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
段苏权的授予少将军衔则与1953年底的干部审查有直接关系。当初红6军团长征到贵州时,曾建立黔东独立师,牵制追兵、建立根据地。师政委段苏权乞讨回乡三年,直到抗战后才回到组织。这期间的空白成为审查重点,导致他最终被授予“暂授少将”军衔。
然而,对于解方来说,少将军衔显然过低。作为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司令员,他的职务是北空司令员,与同时期的几个军区空军司令员相比,如聂凤智,他们都是中将,而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引起了众多人的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我军中有许多出生于东北军的干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中,上将代表吕正操,中将代表则是万毅和解方。万毅比解方晚加入组织一年,但在抗战期间的兵运工作表现突出,因此最终作为东北军的代表,被授予中将军衔。
虽然解方作为志愿军参谋长被授予少将军衔看似低了一些,但从综合资历和战功来看,与他相当的中将还有很多,授予他少将军衔也算是恰如其分。
总的来说,军队干部的评级在1955年评定军衔时存在一些争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干部被授予较低的军衔,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合理的解释。在整个评级过程中,干部的资历、历史背景、战功等都被考虑在内,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待解答。
通过对这些评级问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军干部的选拔和晋升机制,也能看到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争议。评级制度的完善和透明度对于军队的发展和管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解密中国军队干部评级制度:上将中将少将之争
作者:莫孤烟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中国军队干部的级别评定引发了一系列争议。按照1952年评定的级别,正兵团级多数评上将,少数评中将;副兵团级干部可以评中将,也可以评上将。然而,最终授衔的结果并不符合这一标准,引发了广泛争议。
正兵团级干部中,只有许光达和王树声作为二、四方面军的代表评为上将,其他33人均评上将。其中,徐立清虽然有资格评上将,却自愿申请自降一级成为中将,因为他主持了授衔工作。
副兵团级干部中,原本有42人,最终只有19人被授予上将军衔。这19人中,有些是因为战功卓著,如韩先楚、李天佑;有些是因为资历较老,如张爱萍、王平;有些是代表了某一历史时期,如刘震、吕正操。然而,像王必成、张仁初等名将却因历史职务低、资历不深、缺乏某一特定代表性而只能屈居中将。
其中最引起争议的是贺晋年,他作为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被评定为副兵团级。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他比已经转入地方工作的阎红彦更具代表性,理应授予中将军衔。然而,因为与“高”和“饶”的关系,贺晋年受到了牵连。最终,主席决定将其评为少将,而不是中将。
至于准兵团级干部,共有57人,其中有一位特例,即作为红二方面军代表的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余53人均被授予中将军衔。然而,其中又有三人被授予少将军衔,分别是:解方、段苏权、陈沂。
解方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加入组织相对较晚。由于他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是一个空白,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不过,作为军事科班出身的人才,解方一直受到重用,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段苏权则因为红6军团的失败,离队三年时间的审查结果尚未明确,加上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罪了人,最终被“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被暂时授予少将军衔。
陈沂参加革命较晚,战争年代缺乏领兵作战的战功,因此被授予少将军衔引发了较小的争议。
尽管这些授衔结果引发了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调整和制度变化,这些争议渐渐淡化。然而,这一段历史仍然成为人们对中国军队干部评级制度的思考和讨论的源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