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婉转,声声入耳。在我国,有许多了不起的歌唱家们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其中最有名气的,应该是每年都在春晚压轴出场的李谷一老师,好像只有难忘今宵的歌声响起,这一年才算是画上了句号。



但也有些普通观众没那么了解,但在歌唱行业里却德高望重的歌唱家们,尽管名气没那么大,但实力出众,

朱逢博老师便是其中一员,她的成就与名望令许多后来者望其项背,而她的故事,也十分引人好奇。



朱逢博老师1937年在山东出生,她的父母在皆是知识分子出身,母亲是一名教师。

她的父亲则更加是一名高级人才。朱逢博老师的父亲名叫朱培寿,是土木专业的大学生,成绩十分优异,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属于特殊培养型人才。

在这样的家庭里,朱逢博从小就被寄予厚望,朱培寿先生从小就教导朱逢博,未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努力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在这般培养观念下,朱逢博自然而然的给自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她从小就兴趣广泛,尽管身处战乱年代,但从读书写字,到画画演讲,她的各项技能都被培养的十分优秀。



1955年,朱逢博凭借优秀的成绩被同济大学建筑系录取,在就学期间,她的各项成绩都十分优异,甚至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被学校指派接待外国来宾。

本来一切都在按照朱逢博原本的打算发展着,但一次偶然的慰问演出,彻底改变了这般局面。

朱逢博当时就读的专业是六年制,学校规定他们在结束四年半的课程后必须要深入工地进行实习。



1960年,学校组织安排了一次在工地上的慰问演出,上海各界的领导都到场参与。

由于朱逢博的多才多艺一向出了名,她就被安排担任了大合唱的领唱,而她也毫不扭捏,落落大方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

她一开口,立刻吸引了当时在场的上海歌剧院的领导,特别是在得知朱逢博从来没有系统接受过音乐方面的学习时,上海歌剧院的领导们更加如获至宝。



朱逢博本着哪里需要自己自己就去哪里的想法,接受了上海歌剧院的邀请,很快,根据组织的安排,她将在结束学业后前往上海歌剧院就职。

就这样,1960年,朱逢博从一名建筑师,成为了歌唱演员。

在进入歌剧院后,朱逢博深知自己的能力远远不足以胜任,天赋只是这条路上的敲门砖,于是她抓住一切机会,向各位前辈积极求教,先后师从吴少伟和鞠秀芳等业界大牛。



天赋加上努力,让朱逢博进步的极为迅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就已经凭借不少剧目的演出,在上海歌剧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到了1965年,朱逢博凭借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伴唱而一举成名,霎时间在全国歌坛都有了自己的名号,声名远扬。

时至今日,上海芭蕾舞团在演出《白毛女》这一剧目时,都还沿用着朱逢博的原版音乐录音,可见其优秀。



朱逢博也一直都站在时代的前沿,1979年,她发布了自己的首张音乐专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盒流行音乐立体声卡带,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篇章。

她更是数次为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演唱原声带,不仅被评为优秀作品,更是被纳入了联合国官方的音乐教材。

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在感情上,也十分勇敢与坚持。



朱逢博老师的丈夫名叫施鸿鄂,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曾经在朱逢博的单位——上海歌剧院担任院长的职务。

从某种层面而言,施鸿鄂可以称之为朱逢博的音乐导师之一,尽管两个人仅仅相差三岁,但对于半路出家的朱逢博而言,施鸿鄂可是正经科班出身的音乐人。

当时,年轻貌美的朱逢博在上海歌剧院收到不少年轻小伙子的追捧,但当时朱逢博的领导一早就告诫过她,如果日后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别急着结婚。



再加上确实没什么男生能入朱逢博的眼,就这样,一直到快30岁,朱逢博还是单身的以状态。

一直到施鸿鄂1962年从国外学成归来,这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施鸿鄂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专业能力十分优秀。在施鸿鄂回到上海歌剧院后,朱逢博被分配到施鸿鄂手下学习,她也是这么多年来施鸿鄂培养的唯一一名女学生。



两人的爱情开始于朱逢博的主动出击,她十分勇敢的向施鸿鄂表达了自己的好感。1967年,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很快生育了他们的儿子。

在此后的四十年间,两个人一直都感情十分稳定,被大家广泛称为乐坛的模范伉俪。



1968年时,朱逢博的身上发生了一件不太好的事——她倒嗓了。这对于歌唱家而言,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长期声带过于劳累,她的身上发生了声带小结,需要手术治疗。

在结束治疗后,朱逢博开始跟随丈夫施鸿鄂学习西洋歌唱学习的气息与发声技巧。为了让自己的技巧更加精进,她有效的解决了自己曾经面临的困惑。



她也成为了将西洋唱法与中国民歌相结合的佼佼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平洋影音公司曾经为朱逢博与施鸿鄂夫妻俩录制量身定制的二重唱专辑。两人也曾经共同举行音乐会,更是将自己的音乐作品推广到了国外。

朱逢博更是第一个在中国举办国外音乐作品赏析的音乐会的歌唱家。



携手走过40年的夫妻俩,在2008年时迎来了人生中的分别,施鸿鄂突发原发性心脏病,骤然离世,享年73岁。

由于不愿意与丈夫分开,朱逢博将丈夫的骨灰抱回了家里,每天在吃饭时依旧会摆上两副碗筷,仿佛丈夫还在自己的身边。



由于担心母亲的精神状态,他们的儿子搬来跟朱逢博同住,但两人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距离感,这让朱逢博老师十分痛心。

但索性日子还长,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朱逢博老师能和儿子一起,过上更加舒心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