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广西巴马的残疾军人持证乘车被拒事件,再次将残疾军人优待政策的执行问题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事件中的女司机以“残疾军人证在这里不管用”为由,拒绝了残疾军人的免费乘车要求,其态度之恶劣令人气愤.然而,在对这类事件进行反思时,我们不能仅仅将责任归咎于司机和售票员个人,而需要更深入地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残疾军人优待政策是国家为了保障残疾军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对他们的特殊关爱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关乎残疾军人的切身利益,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他们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认可和尊重。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屡屡出现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运营单位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公交公司为例,一些公交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残疾军人优待政策的执行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没有将政策培训作为员工入职和日常培训的重要内容,导致很多司机和售票员对残疾军人的优待政策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当残疾军人持证乘车时,就很容易出现被拒绝的情况。

同时,公交公司等运营单位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也存在漏洞。他们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监督体系,对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政策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使得一些员工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待残疾军人等特殊乘客时,态度冷漠、服务不到位。即使出现了拒绝残疾军人优待的情况,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类似事件屡禁不止。


除了运营单位的问题之外,政策本身的一些不完善之处也给执行带来了困难。例如,一些地方的优待政策在具体规定上不够明确和细化,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不同线路的车辆以及不同残疾等级的军人,其优待标准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在政策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这就容易导致一线工作人员在执行政策时产生困惑和误解,进而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实。

此外,社会大环境对残疾军人权益的认知和尊重程度也对政策执行有着重要影响。当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对残疾军人缺乏理解和尊重的现象,部分人认为残疾军人的优待是一种“特殊待遇”,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从而对残疾军人持证享受优待产生抵触情绪。这种社会氛围的存在,不仅会让残疾军人在享受优待时遭遇尴尬和困难,也会影响到一线工作人员对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解决残疾军人持证乘车一再遭拒绝的问题,仅仅对司机和售票员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是远远不够的。运营单位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将残疾军人优待政策的执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让每一位员工都深刻理解政策的意义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政策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员工的日常考核和监督,对违反政策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政府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残疾军人优待政策,明确政策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流程,消除政策中的模糊地带和歧义。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公众对残疾军人权益的认知和尊重程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军人持证乘车遭拒的问题,让残疾军人真正享受到应有的优待和尊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