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周亚敏,女,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周边经济外交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顶级、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项目2项。出版个人专著2部。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写作组成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9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023)、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称号(202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一、职称制度创新 助力青年成长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硕博连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德国波恩大学联合培养一年。2011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13年出站后,进入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工作。基于对国际经贸领域中与绿色低碳转型相关议题的浓厚兴趣,我将世界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作为自己的重点方向,长期关注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的国家竞争新优势以及大国间经济关系演化。2021年6月,我被聘至副研究员岗位,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破格晋升职称制度是解放科研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有力地激发和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职称破格政策不仅打破了论资排辈和“熬年头”的限制,而且有助于青年科研人员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我而言,能够破格晋升研究员,既是认可,更是鞭策,时刻提醒自己要牢记使命,潜心治学、科研报国。
二、对标“三大体系” 锻造科研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院职称破格政策的“菜单式”评价标准,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提供了多元化选择,焦点均指向高质量科研成果。这种明确的目标导向使青年人员主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沿性、创新性、自主性的研究,有助于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三大体系”培育和选拔人才。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们应时刻以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紧迫任务,将主要精力和科研时间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中。放眼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美西方国家企图同我国“脱钩断链”,尤其是对我国具备竞争优势的绿色产业实施集体遏制策略。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站在有利于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竞争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当前所具备的绿色竞争优势,一方面受到了来自美西方国家的集体打压,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外交工作开辟了新抓手。围绕上述两方面,我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西方绿色霸权、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等开展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系列成果。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法宝,不断探索有助于实现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法和路径,以自主知识体系的确定性来应对惊涛骇浪的不确定性。
未来我将继续围绕夯实理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提升对策研究能力三个方面来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我也相信,我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不断完善的人才制度,将越来越有利于青年学者的成长。
三、扎根学术沃土 实现学者价值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家、顶尖专家和知名学者汇集,他们代表着中国社科界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既是我们年轻人的学习榜样,也是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我所在的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直以我国对外关系领域、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综合性的国际战略研究。入所十年来,我个人从研究所的跨学科研究氛围中获益良多。
相比于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我院在理论创新、咨政建言、国际交流、舆论引导、学脉传承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既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高层次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青年学者应对标“三大体系”建设,密切关注事关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议题,选定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不断跟踪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科研成果,点滴积累、久久为功,打好个人科研事业的理论基础;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主动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青年智慧和新兴力量。
周亚敏主要代表作
1.《国家间绿色竞争、数字竞争与美国对华选择性“脱钩”》(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24年第1期。
2.《单边气候规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美欧为例论绿色霸权的构建》(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12期。
3.《全球碳中和趋势下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机制与路径》(论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4.《全球气候善治与“绿色丝绸之路”——基于治理实验的视角》(论文),《当代亚太》2021年第5期。
5.《绿色就业:理论含义与政策效应》(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6.《全球价值链中的绿色治理——南北国家的地位调整与关系重塑》(论文),《外交评论》2019年第1期。
7.《全球氢能竞赛的驱动因素、当前格局及经济地理效应》(论文),《全球化》2024年第3期。
8.《全球绿色治理——直面经济增长与环境升级》(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9.《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理论文章),《经济日报》2023年1月30日。
10.《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理论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9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