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今天的台立法机构投票中,赖清德提名的7名“大法官”全数遭遇封杀,其中连民进党的“永远总召”柯建铭也带头造反,令岛内舆论哗然。国民党团则不失时机地声明,这是“议会及全民对赖清德投下不信任票”,宣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一天”。这场看似简单的投票结果,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政治危机:赖清德作为民进党唯一的2024年总统候选人,竟然在党内的核心力量面前遭遇如此严重的内讧,连最基本的“大法官人事案”也无法通过。这不仅让民进党的政治生态陷入动荡,也预示着台湾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赖清德的领导地位可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赖清德的“大法官提名案”被集体封杀并非偶然,而是民进党内部权力斗争的集中爆发。民进党一度视赖清德为“接班人”,但如今这个“接班人”的地位在党内却出现了严重的裂痕。连柯建铭这样深得党内支持的重量级人物都在这场投票中反叛,足以说明赖清德的政治影响力正在大幅缩水。作为党内重量级人物之一,柯建铭在民进党内长期以来拥有相当的政治资本,他的集体反对和带领民进党团投下“不信任票”,意味着赖清德不仅在党外面临来自国民党、民众党等对手的压力,连党内的基础都在崩塌。



对于赖清德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人事案的失败,更是其政治命运的重大打击。从民进党内的深刻分裂来看,赖清德的领导权正在遭遇重创,且民进党内部的矛盾显然已经到达了一个难以调和的地步。柯建铭的背叛,并非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党内深层次矛盾的外在表现。长期以来,民进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利益冲突一直存在,而赖清德的领导能力和决策风格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压制这些矛盾,反而加剧了党内的裂痕。这种政治局面无疑让岛内的选民感到失望,他们不禁质疑,民进党是否能继续团结一致,推动其领导下的政策。

对于外界而言,赖清德的“大法官提名案”惨败是一次难得的政治机会。国民党抓住时机大肆宣扬这场内讧,指责赖清德在党内外的领导地位崩塌,号称这是“全民对赖清德投下的不信任票”。在台湾的复杂政治环境中,国民党深知如何利用这种时刻挑起民进党的分裂。国民党不惜一切代价,通过扩大此次投票的象征意义,企图将民进党内部的不和直接转化为选民的反感,为自己2024年选举的胜算增添筹码。



但民众党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民众党团仅对刘静怡投下同意票,剩余6名被提名人遭到封杀,这显示出民众党在台政治中的不断崛起与其独立于传统政党的政治风格。民众党看似立场独立,但实际上它正悄然与国民党形成某种政治默契,形成了对民进党的联合打压。在台湾的多党制环境下,民众党并非单纯的“旁观者”,它通过这种策略逐渐积累政治资源,寻找适合的时机,准备在未来的政治博弈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大法官”人事案的失败,或许象征着台湾政治未来的某种趋势——政治权力的碎片化和党派力量的分化。民进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铁板一块”的政党,党内的派系和利益冲突愈加明显。民进党能够维持其现有的政治局面,依赖的更多是“台独”这一意识形态和选民基础,而当这种基础受到挑战时,党内的分裂和内斗将直接影响其政治生存。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场政治风暴背后隐藏的是台湾政治长期以来的困局。在这种困局下,赖清德作为民进党的领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党外,赖清德的“接班人”地位正在被严重动摇。这种动摇不仅仅体现在一场投票失利上,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台湾政治体系的深刻问题:政治权力的交接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斗争,更多的是对体制、结构、和社会基础的深刻反思。在此背景下,民进党能否继续维持其政治主导地位,将成为未来几年台湾政治格局的关键。

这场“大法官提名案”的失败,无疑是台湾历史上的一记重击。它不仅标志着赖清德在党内外的支持已不复往日,也昭示了台湾政治未来可能迎来的深刻变动。或许,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任何一方政党,而是那些敢于直面体制、打破旧有政治格局的力量——它们将借此时机,迎接新的政治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