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湖南日报

据湖南日报消息,12月24日上午,湖南省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虞公港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运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宣布开港并调研港口运行情况。

虞公港一期工程投资12.48亿元,新建3000吨级兼顾5000吨级泊位4个。项目陆续投运后,港口通过能力可达到990万吨/年,能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轮,将长江黄金水道向湖南内陆延伸近100公里,使长株潭核心增长极能实现水运“通江达海”,大幅缩短货物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为湖南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放大发展优势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动力。

开港仪式前,毛伟明一行来到虞公港码头平台现场,查看港口平台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情况。毛伟明指出,虞公港项目是湖南打造“一枢纽、多重点、广延伸”港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一期工程开港运营为契机,加快完善铁路专用线、疏港公路、水上综合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压茬推进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加快打造“江海河”“铁公水”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不断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持续擦亮“城陵矶港”品牌名片。

解读:作为世界上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内河航道,长江是贯穿我国东西部的水运大通道。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南想要“出海”,用好这条黄金水道至关重要。

“湖南湖北同属长江中游省份,但两省港口运输量相差甚远。”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作斌曾在《湖南日报》刊文中指出,虽然有湘江航道过境,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水路交通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客观上制约了长沙乃至湖南的发展。

数据显示,湖南拥有的通航河流和通航里程,居全国第三、长江中游六省第一,但水运物流业长期在业界不太“显眼”,从运力上看,今年前11个月,湖南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不足湖北和安徽的三分之一,仅相当于江西吞吐量的6成左右。

一直以来,湖南省内经济中心与水运枢纽之间存在“错位”——坐拥长江沿线最早对外开放的八大港口之一,岳阳港是湖南的重要外贸平台,但湖南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布局主要在长株潭。


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公众号

此时,虞公港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从地理位置来看,虞公港位于湘江入洞庭湖咽喉处和“四水”交汇点,北距城陵矶港近87公里,南离长沙霞凝港69公里,位居“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可将长江水运向湖南省经济腹地延伸近100公里,补齐长沙深水良港水运短板,推动长株潭直接通江达海,紧密连接长江经济带。

早在2019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方案(2018-2035)湖南建议》中就将虞公港作为全省开放崛起的战略资源,纳入长江经济带港口群规划。2022年,湖南省政府部署“推进长株潭依托虞公港建设深水港,打造成全国内河枢纽港”。2023年,虞公港项目还被列入湖南“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目前湖南大宗货物运输主要还是以陆路运输为主,虞公港则提供了水路运输条件。据测算,虞公港一期工程,特别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后,将为原本在长江丰、枯水中转的腹地大型钢贸企业节约物流成本40%以上;全年可为通过中转的企业客户节约物流成本3元左右/吨,占据同类分流的货物运输业务比重30%左右。

着眼于未来,虞公港二期计划2025年建成,建设4个泊位,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800万吨;2027年底全面完成12个泊位的建设,港口通过能力达到2800万吨,配套物流园同步建成运营。

#动向

河南首批4个工业大模型发布

12月24日,河南省首批工业大模型发布会在郑州举行。工业大模型具有参数规模大、支持多模态等特征,能够重塑工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会上,中原智造——工业视觉大模型、豫鼎安澜——工业安全生产大模型、天信矿山大模型、华鼎雪豹大模型等4个工业领域大模型正式发布,标志着河南省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上迈出重要一步。

内地第5个“百万吨级航空俱乐部”城市来了

12月24日,四川省机场集团联合省市口岸物流办、成都海关等单位举行新闻发布会暨市场推介会上消息,继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后,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年货邮吞吐量正式突破100万吨。据介绍,“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货邮吞吐量继去年突破70万吨后,于今年一举迈上100万吨新台阶,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内地第5个‘百万吨级航空俱乐部’城市。”

郑州新规,新建住宅用地容积率不超过2.5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最新的《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提出新建住宅用地建筑高度应小于80米,容积率不超过2.5,进一步限制“高容积率、高强度”的开发模式,为郑州市民营造更为舒适、宜居、生态的居住环境;新增对阳台进行立体绿化住宅的设置要求,将住宅层高下限升至3米;提出放宽生活性街道的居住项目临路商业设置要求,重拾城市街道活力与烟火气息;将住宅机动车充电设施同步配建比例由原有的10%上调至30%,全面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陕西制定省属企业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据陕西日报消息,为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国资委制定省属企业《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省属企业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梳理,提出改造提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等8个传统产业;对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研究,确定了新材料、氢能、新型电力、新能源汽车等9个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提出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构建“8+9+N”产业发展格局。

#声音

定调,财政部明确2025重点工作

12月23至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25年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支持扩大国内需求。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大力提振消费。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推进实施新一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合理安排债券发行,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

二是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纾困支持,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三是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教育强国建设,健全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四是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六是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入参与多双边财经议题讨论。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

#数读

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发布,创新共建指数提高显著

12月23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发布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并重点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2018年进行了比较分析。据悉,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共设置示范引领、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6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和49项三级指标。


2015—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


2015-2023年各分项指数变化情况。本组图片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供图

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32.6(以2015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3.3。自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年均提高3.3,六个分项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创新共建、协调共进和绿色共保分项指数提升较快,年均提高超5.0。

#放榜

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出炉

工业和信息化部12月23日公布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高新区位列综合评价前50名。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优质企业数量、营商环境等六个单项评价前20名排名情况同步公布。


据悉,我国现有178家国家级高新区,贡献了全国2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集聚了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形成了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战略性产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