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用网公开课在成都举行。新京报资料图

据红星新闻报道, 12月21日,抖音联合四川省妇联、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在成都举办了“共建家庭氛围、守护用网健康”公开课。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昕应邀作为公开课主讲人,与16组家庭面对面讨论良好家庭氛围与“一老一小”健康上网的关系。

一般而言,面对网络的“诱惑”,中青年有更成熟的心智和更理性的抉择,“沉迷”的概率较低。相对而言,“一老一小”是网络面前的“易感人群”。对这样易受网络风险影响的群体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确保网络发挥其积极作用,消弭其不利影响,无疑极具现实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由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充值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鉴此,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进行规范。与此同时,老年人沉迷网络也已不是新鲜话题。

近期,新京智库发布的《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显示,短剧成为老年人数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4.05%的老年人每天会投入1-2小时观看短剧。然而,对于网络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影响,也需全面观察、理性看待。

首先,在认识上,要廓清一些误区。例如,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将“成瘾”简化为“过度使用”,而忽视了其他要素。

其实,“成瘾”的学术定义包括三个核心要素:耐受性(也即过度使用,无法控制使用时长)、戒断反应(指如果停止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生理反应)、社会功能受损(例如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见,不应将过度使用网络就等同于“成瘾”。

新京智库《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显示,代际间的认知差异对理解老年人网络行为增添了复杂性。

比如,16.42%的年轻群体(60周岁以下人群)认为身边“有很多”老年人存在网络沉迷现象,近60%的年轻群体认为“有一些”。但这与老年人自身的认识并不一致。

实际上,超过80%的老年人表示使用互联网时能感到放松,72.62%的老年人感到快乐愉悦。因此,代际间的认知鸿沟不仅反映在对行为的评判上,也揭示了不同代际间对数字生活方式理解的深刻分歧。

其次,合理使用网络包括适度观看短视频的正向作用,也不应忽视。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显示,近四分之一的老人有孤独感,上网行为对于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有一定积极作用,经常上网的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最低。

实际上,对于那些因照顾孙子女而在异地城市里成为“老漂族”的老年人,以及那些退休后失去社会联系的老年人,适度的短视频使用和用网,可以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发现,适度使用短视频(每天3小时以内)能降低孤独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抑郁倾向,但是,过度使用则可能引发负面影响。

2024年《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老年人网络使用与较低抑郁倾向、更高生活满意度和自评健康直接相关。

此外,2023年《Nature Mental Health》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虽然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但并非最主要的因素,霸凌和缺乏家庭支持才是更关键的影响因素。

其实,不少研究也发现,社交媒体的适度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少年维持伙伴并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此外,互联网上的有用信息也可以成为青少年的知识来源。

实际上,如果未成年人或老年人通过观看短视频能够弥补现实中获取知识或人际交流的不便和不足,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维系人际关系,这实际上是对其社会功能的补充与促进。

当然,合理、适度用网,包括观看短视频,对在“一老一小”群体的正向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是,如何恪守“适度”“适量”的界线是关键。避免出现“过度”“过量”,乃至“成瘾”的负面结果,显然离不开家庭、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的及时引导。

近年来,我国引导“一老一小”群体合理使用网络的政策陆续出台,为这些群体适度观看短视频也提供了正确的指引。

与此同时,作为主体单位,家庭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家庭成员需了解并满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核心需求,进而建立情感信任,为其上网进行护航。

正如张昕所言,父母应关注未成年人对于建立自尊、形成自我评价和与家人保持亲密关系的需求,同时监督其沉迷网络的风险;而子女则需要正视老年人对爱、归属感、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娱乐、情感需求,同时为老年人的用网提供指引、帮助和合适的管理。

与此同时,平台的作用亦不可忽视。例如,此次抖音“一老一小”健康用网公开课落地成都,就是有益的尝试,这也是平台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正如新京智库《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显示,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老年人等人群已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参与群体,由于其使用行为呈现出复杂性,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唯有各界协同共治,培育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氛围,方能促进“一老一小”群体健康用网、合理用网,短视频也才有望成为良师益友,而非“洪水猛兽”。

撰稿 / 辛智(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