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创作
人们常说,最遗憾的不是爱错了人,而是错过了对的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多少青春的誓言,多少刻骨的深情,都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01
1969年初春,北京四合院里飘着细雨。
王德明站在院子中间,手里拿着一纸通知,神情恍惚。他是高干子弟,从小在这个四合院里长大,没想到也躲不过下乡的命运。通知上写着:分配至青海某牧场插队。
"德明,收拾好东西了吗?"母亲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件新做的棉袄。
"差不多了,"王德明勉强笑了笑,"就带些必要的。"
父亲放下手中的报纸,拍着他的肩膀说:"去吧,吃点苦也好,长长见识。你爷爷当年打江山的时候,比这艰苦多了。"
第二天一早,王德明就踏上了去青海的火车。一路上,他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从繁华的城市到荒凉的戈壁,仿佛驶入了另一个世界。
青海的春天比北京冷得多。刚到牧场的第一天,王德明就被冻得直跺脚。他穿着从北京带来的棉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远处的雪山巍峨耸立,草原上还残留着冬天的痕迹。
"喂,新来的知青,"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你这身衣服可不行,晚上还得更冷呢。"
王德明回头,看见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穿着厚实的羊皮袄,手里拿着一件大衣。她的脸被风吹得红扑扑的,眼睛却亮得像星星。
"给你,"姑娘把大衣递给他,"这是我哥的旧衣服,你先穿着。要是冻坏了,可没人照顾你。"
"谢谢,"王德明有些不好意思,"我叫王德明,你呢?"
"我叫卓玛仁青,"姑娘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你们北京来的知青都这么客气吗?在这草原上,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这样,王德明认识了卓玛仁青。她是牧场场长的女儿,从小在草原上长大,不仅懂得放牧、挤奶,还会骑马、织毛衣。在她身上,王德明看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活力和自由。
02
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卓玛仁青成了王德明的"生存导师"。她教他如何辨认天气的好坏:"你看那边的云,像羊群一样密,明天准是个大晴天。"她还教他怎么照顾羊群:"羊儿喜欢往高处走,你得事先把它们拦住。"
渐渐地,王德明不仅学会了放牧的技巧,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藏语。每当他说错音调,卓玛仁青就会咯咯笑个不停:"你的藏语说得像只咩咩叫的小羊。"
每天晚上,他们就坐在帐篷外的火堆旁,看着满天繁星。卓玛仁青会给他讲草原上的故事,有关雪山、牦牛,还有她的童年。
"德明,你看那颗星星,"卓玛仁青指着天空说,"在我们这里,人们说那是牧女的眼睛。她在天上守护着草原上的人们,保佑他们平安。"
"那你呢?"王德明看着她的侧脸,"你也在守护这片草原吗?"
"我啊,"卓玛仁青笑了,"我就是这草原的女儿,生是它的人,死是它的鬼。"
冬去春来,草原开始苏醒。一天,卓玛仁青骑马带王德明去看新出生的羊羔。马儿在草原上奔跑,风吹起她的辫子,不经意间拂过王德明的脸。
"德明,"卓玛仁青突然问,"你以后还会回北京吗?"
王德明愣了一下,他知道这个问题早晚要面对。他看着远处的雪山,沉默了好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他最后诚实地说,"但现在我很喜欢这里。"
卓玛仁青没再说什么,只是催马跑得更快了。风吹散了她的话:"那就好,那就好。"
夏天的草原绿得像一块翡翠。王德明和卓玛仁青的感情也在悄悄滋长。
他们一起放牧,一起挤奶,一起在草原上骑马。有时候,王德明会给卓玛仁青读一些带来的诗集,她总是听得入神。
03
"再读一遍那首诗吧,"卓玛仁青常常这样请求,"就是说星星的那首。"
于是王德明就会反复读那些诗句,看着卓玛仁青认真的表情,心里泛起甜蜜的涟漪。
"德明,你给我讲讲北京的事吧,"一天晚上,卓玛仁青靠在他肩上说,"我听说那里有很多高楼大厦,还有红墙金瓦的故宫。"
王德明给她讲北京的四季,讲胡同里的生活,讲天安门广场的气势。他说起春天的玉渊潭,樱花开得像粉色的云;说起夏天的什刹海,荷花映着晚霞;说起秋天的香山,漫山红叶似火;说起冬天的北海,冰面映着蓝天。
卓玛仁青静静地听着,眼里闪着向往的光芒:"要是能去北京看看就好了。"
"等你去了北京,我带你去吃烤鸭,"王德明笑着说,"保证比烤全羊还香。"
但命运总是捉弄人。一个月后,王德明收到了一封电报。他的父亲因病住院,情况危急。电报里说,组织已经批准他回京。
"我一定会回来的,"临别那天,王德明紧紧抱着卓玛仁青说,"你等我。"
卓玛仁青没有哭,只是用力点点头:"我知道,我会等你的。这草原这么大,我哪儿也不去。"
二十年后的秋天,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青海草原的一个小镇上。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中年男人,正是已经当上省部级干部的王德明。
"这里变化真大,"他感叹道,目光扫过镇上新建的楼房,"卓玛仁青现在在哪里?"
旁边的随行人员翻看着资料,欲言又止:"王部长,根据我们的调查,卓玛仁青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