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欧美大选后的欧洲和中欧关系"上海欧洲学会2024年年会暨第十三届上海欧洲研究青年论坛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承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会。
欧洲未来角色有何转变?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丁纯在致辞中表示,欧洲内部危机、俄乌冲突延宕、特朗普当选等对欧洲局势和中欧关系都带来新的影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下,召开此次会议恰逢其时。在报告审议环节,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做理事会工作报告与财务报告;上海欧洲学会监事杨逢珉做监事工作报告。随后,学会领导宣布第十三届上海欧洲研究青年论坛获奖征文名单并为作者颁发证书。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叶江指出,英国脱欧后欧盟实力下降,欧洲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差强人意,面对欧洲内部极右翼力量增长,新一届欧盟领导层的带领下,欧洲是否仍可被视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值得思考。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研究员指出,欧盟数字主权已融入到欧盟的经济安全和战略自主框架,通过税收和立法强化对数字资源的管制,积极推行的产业战略建设战略性价值链,并确保供应链安全,在对外层面积极打造数字伙伴关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张亚宁通过外部视角观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提出欧洲治理理念发生转型、成员国对权力让渡的敏感性降低、权力竞争可依赖资源不断拓展等三个影响因素。
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周秋君指出,法国对内政外交的管控力持续下降,极右翼政党崛起并剑指2027总统大选,会对欧盟和全球的极右翼的联合产生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胡春春副教授以德国选择党和萨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的崛起为例,阐释"不平等的统一"与东西德边界再次加深的现实难题。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苟利武同样以德国为例,认为传统政党下沉,新兴民粹政党崛起,这一现象与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有关联性,加之俄乌冲突久拖不决引发经济问题,使民众厌战情绪增加。
中欧关系有何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结合2024年欧洲议会大选后政治生态变化及相关涉华决议,指出中欧虽然意识形态对立严重,但中国在物质利益方面仍有可以争取的空间。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智库研究员李冠杰表示,英国工党斯塔默政府对内更加注重对英国经济社会根基的修复,对外强调均衡政策协调各个大国的关系,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立平教授认为,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美欧在俄乌冲突、经贸关系、气候等全球治理方面存在矛盾,中欧关系在特朗普2.0时期可能会有更多的合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安教授结合中欧经贸数据,提出面对2025年中国外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中国亟需设计针对欧方不同层面的政策,以及在传统成本优势已经丧失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新的比较优势的思考。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教授认为,欧洲在主权、安全和发展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构成挑战,体现在双边及全球层面。中国需要改变对欧的伙伴关系叙事,重新定位对欧关系及评估互利共赢问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邱强教授讨论了锂电池、太阳能光伏设施、电动汽车等"新三样"在欧洲的发展现状及中欧相关争端矛盾,提出中国应积极施策应对欧盟相关反补贴措施,利用好WTO规则规避中欧贸易战等。
作者:沈钦韩
文:沈钦韩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顾文俊 责任编辑:刘畅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