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方小筑(ID:gh_9a2dafd14a41)

本文已获得授权

建筑原则上只是一个承载东西的器皿。我希望人们可以更多享受茶而不是那个茶杯。

——谷口吉生 YOSHIO TANIGUCHI


2024 年 12 月 16 日,一代建筑大师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逝世,享年 87 岁。


作为日本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谷口吉生的作品在国际建筑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设计风格秉持简约、纯净、透明的原则,注重空间、光线和材料的完美运用,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谷口吉生出生于东京,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谷口吉郎的长子,从小便受到建筑氛围的熏陶。1960 年,他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工学部,随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1964 年获得学位。在哈佛期间,谷口吉生深受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的影响,尤其在空间、光线和材料的运用上获得了新的启发。学成后,曾在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事务所工作,深刻吸收了丹下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谷口吉生的建筑生涯始于 1975 年,当时他从丹下健三事务所独立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此后,他设计了一系列备受赞誉的建筑作品,尤其在博物馆和文化空间的设计中,展现了他对空间的精细掌控和深刻的文化理解。

No.1

长野县立美术馆东山魁夷馆

该美术馆位于日本长野县,是为了展示著名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而设立的。 建筑本身以简洁优雅的现代风格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体现出对东山魁夷画作的尊重和呼应。美术馆的外观采用了雁行布局和轻盈的铝材,创造了一种流动感,既突显了周围自然景观,又与展示的艺术作品相得益彰。馆内的展览空间通过精心的布局和光线设计,呈现出一种宁静、沉浸的艺术氛围,使观众能够在这里静心欣赏每一幅作品。




No.2

丸龟市猪熊弦一郎当代美术馆

这是谷口吉生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日本香川县丸龟市。美术馆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布局方式,采用了极简的矩形空间,强调空间内外的流动性和光影变化,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的经典之作。






No.3

丰田市立美术馆

丰田市美术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对山地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通过乳白色玻璃和石板的结合,在环境中若隐若现。整个美术馆还通过光线和空间变化,创造出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艺术氛围。










No.4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宝库

这座博物馆展示了日本法隆寺的宝贵文物,日系水院很美很安静,可以坐在大厅里静静看一下午,室内展品规格较高,基本都是国宝或者重点文物,馆不大景美,入口玄关有特色,展陈布光印象深刻。





No.5

铃木大拙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日本长野县,是为了纪念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而建。设计灵感来源于禅宗的哲学和思想,建筑整体风格简洁、内敛,旨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铃木大拙馆由三楼三庭构成,分别是“玄关楼”、“思索楼”、“展示、学习楼”对应“玄关之庭”、“水镜之庭”、“露地之庭”。建筑师以几何、简洁的语汇诠释有着东方文化、禅意哲学,是一个通过回游可以让人思考的建筑。







No.6

京都国立博物馆

谷口吉生设计的平成知新馆以现代而简洁的线条,打造了一个无障碍流动的空间。在古典风格的建筑——明治古都馆旁设计一栋现代风格建筑。平成知新馆建筑主体结构以钢构造,立面分割配合建筑物长型的体量比例,将材质水平线与垂直线分割得清楚。整体建筑充满祥和宁静的禅意。








No.7

谷口吉郎·吉生記念金沢建築館

该馆位于日本金沢市,旨在纪念建筑大师谷口吉生和他的父亲谷口吉郎而设。由谷口吉生亲自设计,博物馆融合了金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元素,展现了父子两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成就。设计之初,吉生给自己的命题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设计,又需要与父亲作品明确区分的界限,优并将其协调统一。谷口吉生强调了这个建筑主题是一个「画框」,尽可能地简化自己的建筑形式,同时通过按照实际尺寸忠实再现了吉郎的代表作——迎宾馆赤坂离宫的日式别馆「游心亭」的大厅和茶室,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父亲设计的空间平衡。








谷口吉生在设计中追求“无形的空间”,即通过空间本身的构造、光影的变化以及材质的运用,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性。他的建筑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平静、内敛但又不失深刻的感觉,正如他本人所说,“建筑应该是沉默的,它需要人们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通过炫目的外表去吸引眼球。”

另外,谷口吉生深信“轻与重”的对立关系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他在设计时常使用轻巧的材料,如玻璃、薄钢、木材等,创造出一种飘逸而不失稳定感的效果。这种看似轻盈的设计,其实通过精密的结构和严谨的构造,表现出了建筑的力量与内在的坚固。

他的设计往往带有日本传统建筑的精髓,例如简洁的屋顶线条、温润的木材、细腻的光影交错等元素,但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结构技术和创新思维。

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伟大的建筑师的结束,但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未来的建筑师与设计师,成为建筑艺术中的永恒经典。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一方小筑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