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2024年12月24日《焦作日报》A01版

创新引领 激发活力

向质、向新、向未来。创新引领,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恒久动力。

转与变,是新动能培育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日前,省科技厅发布的《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我市当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85分、全省排名第三位,较上年度得分提高11.09分,排名上升1个位次。

从煤炭、化工产业基础上奋力“突围”的老工业基地焦作,在转型发展中,逐渐显露出“高精尖特”的新气质。围绕拳头产品钛白粉,龙佰集团建成专利“护城河”,在三大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三大首创技术中,有5项技术与钛白粉有关。多氟多锂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出口海外市场,产销量居全球首位;半导体行业关键辅助材料电子级氢氟酸,品质达到UP-SSS级,纯度及颗粒数指标满足高端半导体制程要求,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和兴化工依托全球首创炭黑改性技术,高性能炭黑不仅替代进口,而且大批量抢占欧美和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在中国和全球导电炭黑市场,分别占有40%和18%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全球第一。中原内配主攻商用车大马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总投资40亿元的氢能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关键配件30万台空压机、50万套空气轴承、2000万组双极板的生产能力。


修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焦作佰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组装生产矿山设备。

因煤而生、伴煤而兴,这是历史赋予焦作的印记。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几乎是所有曾经“家里有矿”的城市难以绕开的“宿命”。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曾一度面临着“四偏两突出”的困境:产业结构偏煤偏重、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创新引领人才偏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与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供需矛盾突出。


博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焦作安彩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自动化生产线在加紧生产。

面对“转型”这道资源型城市的“必答题”,我市积极求解作答,奋力探索独具特色的解题思路。坚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这是省委为焦作指明的发展路径。


博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南龙佰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调运大型化工设备。

向质、向新、向未来。我市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活动,构建全市创新主体基本盘。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2024年,我市拟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9家,其中首次认定68家,入库备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81家。


修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南鑫宇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空间隔离器。

志存高远的焦作,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以重大项目攻坚和链主企业培育为抓手,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以锂、钠、氢三大主流电池和钒液流、光伏、镍锌等新兴电池协调发展的3+N体系为主攻方向,立足比较优势,做强锂电,加快发展钠电和氢电,培育“双新双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

从煤炭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创新之城,从“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兴基地。焦作唱响迭代进行曲,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的新长征之路。助力我省打造万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从新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跨越,焦作新能源材料产业大有可为,正奋跃而上,飞速奔跑。

实施“种子企业”培育行动,我市出台《焦作市支持科创型种子企业发展壮大的十条措施》,对其中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一定资金奖励,助力其快速成长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我市科创型种子企业新入库31家、出库19家,目前在库企业116家。

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我市积极落实科技惠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研发活动“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持续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79.92%。

依托创新平台,晋级增效强服务。我市紧盯重点企业研发需求,积极争取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度融入“两城一谷”,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沁北中试基地建成投用,与省医学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运行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共建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站。

筹建省实验室,撬动发展新动能。抢抓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我市以战略新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建设云台山实验室。目前,云台山实验室通过省委科技委会议研究,筹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依托市产业技术科学院,我市在承担人才引育职能的基础上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职能,采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组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做深做实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市新增省中试基地、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省众创空间各1家,分别累计达到5家、9家、14家,在全省分别排在第三位、第五位、第五位。

产业因人才而兴,焦作深谙此理。我市引育人才蓄能,主动融入全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进院(校)地科技合作工作,积聚高端创新资源,建立科技需求架构和科技赋能企业目录,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活动70余次,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4项,立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9项、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水平,焦作高新区成功获批建设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通过深入重点企业现场指导服务等方式,促进我市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迄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为65.01亿元。

在层出不穷的科技创新成果背后,人才是核心驱动力。我市深入实施“焦作英才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全力建设人才强市;出台《焦作市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市科技专家库建设、管理和使用。整合专家资源,重新组建焦作市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540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帮助企业培育、引进和组建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研究方向明确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前四批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市本级配套扶持资金250万元。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在焦作扎根,在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

激活创新生态,释放发展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市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一流创新生态。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63.1亿元,占GDP的比重2.82%,全省排名分别为第五位、第三位;开展科技贷款工作,新发放科技贷款0.99亿元,支持企业20家,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2.58亿元,共支持企业90家。

抢占新赛道,把握新机遇。我市围绕“3+13+N”产业链群,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即着力提升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水平;完善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四个体系;在建设省实验室、探索成立新型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加快怀川高科产业园区建设、设立科技企业扶持基金五项具体工作中寻求突破,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焦作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和创新支撑。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国利/文 刘金元/图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吕正军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拜利萍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刘冠宇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