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傅绍菲

撰稿:余俊茹

责编:余俊茹

排版:姚漫玲

受访者:

北京恒都(上海)律师事务所 傅绍菲律师

LegalMVP谱法先锋公司法012号专家

编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律海芒芒的创始人姚俊倩CoCo。

今天律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沪漂律师,北京恒都(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傅绍菲律师。

11年前,她放弃了老家的律所实习,带着1000块闯荡上海滩

11年后,她在上海成家立业,养育了两个小宝宝。

她是很典型的沪漂律师,但她有非典型的成长路径。

以下,是她的故事。

01 研究生毕业后,我揣着不到1000块沪漂,拿着月薪3000的实习工资,我和朋友一起合租顶层“蒸笼”阁楼

02 做了3年授薪律师,曾被熟人推荐的客户退费,我从青涩的职场小白,不断打怪升级,逐渐练成律师气场

03 放弃3倍法务薪资,做回律师独立执业,我不“挑食”,同事不做的案子我都接,攒起自己的资源

04 不盲目追求大客户、高端业务,做中小企业的“家庭医生”,我陪伴成长起来的企业,有正在上市IPO的

01

研究生毕业后,我揣着不到1000块沪漂,拿着月薪3000的实习工资,我和朋友一起合租顶层“蒸笼”阁楼

小时候,我看影视剧的时候,发现里面的律师好像都特别精英。

我就觉得,做律师好像还蛮赚钱的?

就因为这么一个“朴实无华”的认知和想法,我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就坚定地选择了法学。

我本科是在哈尔滨商业大学读的,当时法学院里的老师很多都是吉林大学毕业的,受到一些他们的影响,我也考研去到了吉林大学,继续读研究生。

我是山东人,在大家眼里的刻板印象可能就是,山东人就得考公考编。的确,当我临近毕业的时候,父母也是这么建议我的。在他们眼里,只要你是公务员,哪怕是在法院门口干扫地的工作,那都是好的。

但对于我来说,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这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太喜欢公务员的那种环境,甚至可能当时对做公务员都有点偏见。

我非常坚定,我要做律师。

2013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回到了济南的一家律所实习。

当时,我本科的一个同学,在上海做法务,我就准备去找她玩几天。

来到上海后,我发现,这个城市市场开放的程度和法制化的文明程度,比我们那些北方的城市要好太多了。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当时拿着皮箱、坐着绿皮火车到上海火车站,准备坐地铁去找我朋友。但我一出站就懵了,因为站口实在太多了,我根本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整个人不停地东张西望,非常局促和慌张。

地铁里的民警就主动走过来,他看出我是外地来的,非常友善地问我:“小姑娘,你要去哪儿?”

那一刻对我的触动真的非常大,即便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也依然还记得那一幕。

从这个小细节,真的能看出来,上海这个城市,它的包容度和开放度真的太好了。

我在上海玩了一个星期左右,我的朋友下班后,会带我去人民广场、陆家嘴、外滩这些地方到处逛。基本上,每一天都在加深我对上海的这种印象和认知。


2013年第一次来上海 外滩 友人拍摄的照片


当时的来沪旅游日记

我当时就决定,我要到上海来。

于是,回去后第2天,我就把我毕业邮回山东的所有行李,又全部打包邮寄到上海,揣着手头里仅有的不到一千块,开始了我的沪漂之旅。

来到上海后,我又住到朋友租的阁楼里,打算和她一起合租。

当时在我的眼里,上海什么都好,唯一的一点不好就是,夏天太热了。我们住的地方不算太好,是一个6楼顶层的阁楼,每次一到下班的时候,就感觉整个屋子像是一个巨大的蒸笼,把人都快蒸熟了。

我想,这可能就是沪漂人的生活吧。

安顿好了住处,我就开始不停地投简历、重新找实习的律所。

当时已经过了毕业找工作的黄金时期,学校所能提供的一些内推资源也都错过了,所以我真的相当于是自己一个人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从0开始。

我每天都在不停地投简历,不停地倒地铁、坐公交去面试,一天面两三个。

好一点的大所,基本都要求要有雅思成绩或者出国经历,一般的大所,也基本都是二三十个人面试一个岗位,而且,你周围的竞争者不是复旦就是华政的,我没有任何本土化的地域优势。

我自己对于平台的选择也是有一些要求的。

首先是品牌上,如果律所是在一个特别破旧、特别low的写字楼里,或者连个律所的网站都没有,我基本上都不会去。

再者,我也不想去到那种特别专业化,让你一开始就做非诉,或者是特别压榨型的大团队。

就这么一来二去,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一个方方面面比较合适的律所。

记得我当时面试那家律所,约定的面试时间是下午2点,上海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中午吃了两个锅贴,喝了杯酸梅汤,穿着找朋友借的、不太合脚的高跟鞋,就赶去面试了。

到律所的时候,我的整个衬衫已经湿透了,感觉自己都要中暑了,非常狼狈不堪。

我的老板是第一个在面试时,给我倒水泡茶喝的面试官,面试过程中,他在谈到实习的时候,从来不会说实习,而是用“合作”这个词。

我就觉得他真的是个很好的人,德艺双馨,和自己的气场也很合得来。我告诉他,我就想踏踏实实地来实习,做个律师,能在上海生活下去就好了。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在上海扎根的第一家律所。


我的实习律师证,由于找律师、转档案耽搁了一些时间2013年11月才拿到实习证,成为一名真正的实习律师

02

做了3年授薪律师,曾被熟人推荐的客户退费,我从青涩的职场小白,不断打怪升级,逐渐练成律师气场

在面试的时候,我和老板保证,我如果真的加入了律所,即便拿到了执业证,我3年内,保证不会离职。

的确,我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在这家律所里,做了3年的授薪律师。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从学校里的法学生,到职场里的律师,这个身份的转变,真的让我两眼一抹黑。

我的老板是个很愿意放手让我自己去做的人,记得刚入职没几天,他就让我出差去苏州,去当地的工商局调一个当事人的档案。

我当时就按照老板的吩咐,傻傻地拿着工商局给的材料就回来了。结果回来后才发现,那个材料根本没有盖章。

其实现在来看,这真的是个非常愚蠢且幼稚的错误。

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我会觉得,工商局给出来的东西,还会有错吗?

真的是非常典型的学生思维。

后来,我的同学推荐给我一个交通事故的案子。

我代表受害人这边,当时要和家属一起去交警局对事故认定书交一个复议申请。因为家属之前已经去交警局闹过几次了,关系比较僵,在我们交申请材料的时候,警官也迁怒了我。

从警局回来后,家属就觉得我作为一个律师,怎么这么没有气场,还被交警给训了,实际上也没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想要取消对我的委托。

后来因为退费的问题,我们掰扯了好久,客户还和当时推荐案源给我的同学抱怨了。

我觉得挺挫败的,好不容易接个案子,还是通过同学关系得来的,结果搞成这样,当事人不信任自己,同学关系也搞得很尴尬。

当时,我的老板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诉讼才是一个律师的看家本领,一定要努力锻炼自己诉讼的能力和气场”。

我意识到,我一定要成长起来,不然是压不住当事人的。我要给当事人一种自信的气场,让他能信任我的能力,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做。

所以,尽管后续我自己也做了不少非诉讼的案子。但我一直没放下诉讼这块,偶尔还会接一两个刑事案子练练手。

毕竟,诉讼能力得不断磨练,就像磨刀一样,不能停。不管是强硬还是温和的气场,关键是要让你的客户信任你,能帮他解决问题。

就这样在这做授薪律师的3年里,我从青涩、学生思维浓重的职场小白,一步一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诉讼律师。


师傅带我参加香港律所的活动

03

放弃3倍法务薪资,做回律师独立执业,我不“挑食”,同事不做的案子我都接,攒起自己的资源

和老板面试时的三年之约已到,我也开始思考自己之后的发展方向。

我发现自己在这家小律所里待了这么久,其实一直都是老板和带教老师在前面顶着,帮着我处理各种事情。如果现在要我独立去面对客户,自己谈案子,我心里其实挺没底的,就怕搞砸了。

再加上,在上海待了三年,我发现那些搞金融的怎么那么能赚钱啊?我也有点心动了。

于是,我就想着,要不要尝试去做法务?特别是投行或者基金那类的,能跟着项目做股权投资。那时候房地产还挺火的,很多像P2P之类的那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看起来赚得盆满钵满的。

我就真去试了试,花了两三个月时间了解了一下,当时有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给出的薪资是我担任律师时的3倍,真的还挺符合我赚大钱的心愿的。

但经过了解,我发现那些工作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感觉在那儿待着很多时候都是纯纯在消磨时间,跟做律师的强度比起来,差远了。

人一闲下来就会想入非非,待着待着我就开始问自己,这到底是我想要的吗?我发现好像也不是。

我决定,还是要做律师。

当时有个做金融、银行相关的律所团队正好招独立律师,我觉得这很符合我的期待。

一方面,可以做独立律师,不用每天打卡上班,自己找案子,另一方面还能拿团队里的金融案件练手,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就去到了那家律所。

刚开始,我还是想做和金融相关的业务,于是和各个做证券、银行、金融风险类的律师和团队去合作。

有很多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像那种标的额不高,但开个庭要两三四天,还得去调档案,一个户口本上可能十几个人得抄半天的这种案子,他们是不太愿意去做的,而我就正好可以拿这些去练手。

就这样,前几年我靠着律所同事的推荐,做着那些他们不愿意做,或者让我帮忙去做的案子。


2017-2019年裁判文书网上可以查到的案件,还有未公示的诉讼案件、仲裁案件、以及非诉案件,平均每年大大小小的案件平均为50件左右

不管案子多烦人,哪怕是只赚两千块,可能自己还得赔钱,我也得做得漂亮,给合作的律师一个交代,给客户一个交代。

渐渐地,有些转介绍来的客户,后续有了需求和案子,也会直接找上我,来让我帮忙解决。

可能刚开始,他给到我的是一个五千块的小案子,我把案子做得很漂亮。我的服务态度,被客户看在了眼里,让他感觉到我把他的案子摆在很优先级的位置,人家就会很开心。

第二年可能又有一两个小案子会给到我,到了第三年有了稍微大点的案子,就这样慢慢累积下来,成为了我自己的资源。

04

不盲目追求大客户、高端业务,做中小企业的“家庭医生”,我陪伴成长起来的企业,有正在上市IPO的

在我服务的客户里,其实那种大家眼里的优质大客户,真的不算多,更多是通过前期积攒来的一些中小企业。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小企业也可能成为大企业,我就有过“买股”成功的经历。

这个客户base深圳,但上海有案子,我的同学就推荐给了我。

虽然我只收了五千,但这个案子还是挺复杂的,我开庭了好几次,最后做得很漂亮,成了上海地区的典型案例。

客户不想自己的业务开端就背上一个负面包袱,而我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期待,于是客户就非常信任我了。

所以后来,这个客户在上海的案子都会找我。我每次也都会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去做,当然也有败诉的时候,但客户觉得你尽力了,也知道不可能都赢的,这很正常。只要能看到我的认真负责,我和客户间这种信任的链接就会越来越牢固。


我与公司法律业务对接人的截图

我从2017年一直服务他们到现在,而他们也从当时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公司业务蒸蒸日上,马上要IPO了。

我真心觉得,这种陪伴企业成长的感觉特别好。

而且,他们也相当信任我,即便有些业务我是做不了的,他们也不会觉得我这个律师的价值不大,反而会请我帮忙推荐其他的律师资源。

其实,以前在这一点上,我会有些不自信,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特别是最开始的时候,客户和我讲一些投资术语和行业里的黑话,我就会觉得打心底里发虚。如果旁边有个做上市、IPO、并购的律师,就立马感觉自己矮了一截。

这种不自信,让我去考了一堆证,想通过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但后来,我慢慢想开了,做不了的案子就做不了,这很正常。

毕竟,医生还分脑科、外科、内科呢,也不能啥病都看吧?你做上市的律师,诉讼也不一定能赢我,对吧?

只要你在和客户沟通时能完全掌控局面,给客户足够的信心,客户就会觉得你是个值得信赖的顾问,而不仅仅是个律师。我喜欢这种顾问式的关系,因为客户真的会信任你。

所以比起律师,我现在更像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家庭医生”,或者说“家庭律师”,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寻求帮助的,就会是我,即便这个业务是我不能做的业务。

这样的感觉,真的,特别好。

2024年生效的新《公司法》,也给我服务这些客户带来了不少链接的机会,新《公司法》是我做这些企业“家庭医生”的基本法,这是我重点布局的业务新增点。

我联合了LegalMVP律海芒芒,将在明年年初在法律出版社出版《新 <公司法> 百问百百答》实务书,给我的这些企业客户送去最及时的新法新规案例解读。


时下,我也基于新《公司法》的这些新规变动,和LegalMVP律海芒芒联合研发了新《公司法》法律体检系统,在预防新法隐患,享受新法利好的双面上,尽好我作为企业“家庭医生”的职责。

恰逢现在年底,我在拜访老客户,拓展新客户的时候,都安排了新《公司法》法律体检,给他们带来更有专业感知度的法律服务产品使用体验。

基于圣诞节节日氛围,我们用作推广的体检海报系列(部分)

过去都是先付费,后服务,我现在可以给客户,先服务,后收费。基于新《公司法》法律体检发现的问题,客户的法律风险意识和我们拉齐到了一个认知高度,后续整改、动手术之类的专业服务的价值和价格,就好谈了。

05

结语

到现在,我也知道,自己可能并不能像大牛律师一样,创收千万,可以支个行军床在办公室里血拼。

但我很欣慰,我能在坚持自己律师事业的同时,陪伴自己两个孩子的成长。在不同阶段,我也可以有不同的价值排序,平衡好我的工作和生活。

从11年前刚来上海,和朋友合租1000块的顶层阁楼,到现在我能站稳脚跟,在上海有家庭有自己的资源。

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做律师是个长期主义的事情,只要我们珍惜职业羽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真的可以干到90岁。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每一个漂泊在大城市里的伙伴们,一些慰藉和启发。

律海芒芒遇见你,很开心。

今晚8点,我将在LegalMVP的直播间,和大家继续分享,欢迎大家扫码预约,不见不散:

添加傅绍菲律师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