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野辉煌的战史上,其作战风格凌厉,极少陷入吃亏境地。即便在形势错综复杂的解放东北漫长过程中,真正能称作失利的战役,也仅有屈指可数的两次。
入关后,四野兵锋所指,敌军如朽木般不堪一击,纷纷望风而降,尽显王者之师的磅礴气势。
然而,纵使强大如四野,也难免遭遇意外。就像经验丰富的老马偶尔也会失蹄,渡江战役后,四野便遭遇了一场极为惨痛的失利。此役,四野伤亡惨重,因这一影响,还被视为“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反面典型。
而这场令四野刻骨铭心的失利,正是青树坪战役。
冒进埋隐患
青树坪之战,军史上有两种叫法,一种叫“青树坪战斗”,另一种则叫“青树坪战役”。
众所周知,战斗与战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主要的区别,一方面是看交战双方交战时持续的时间长短,交战时间长的叫战役,快速结束交战即交战时间短的,则叫战斗。
另一方面,需要看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交战兵力多的叫做战役,反之则叫战斗。
但青树坪之战,却兼顾了上述两种特性,即交战时间短,却兵力投入规模大,着实是相当的特殊。
不仅如此,此战的结果也出人意料。
而说起来,此战的缘由起因,与原国军第1兵团司令、后来的开国上将陈明仁将军,有莫大的关联。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部在长沙通电起义,随同起义的,一共约有7万余人。
但由于起义计划不周密,导致了在陈明仁起义后不久,起义部队出现大面积的叛逃行为,仅在起义通电里署名的39个军官,就有33个叛逃。
而下面的部队叛逃人数就更多了,达到了4.2万余人。
出现这种情况,任谁也十分痛心,陈明仁也是如此,为了挽回局面,陈明仁致电四野首长,请求四野出兵,追剿那些叛军。
接到陈明仁的请求后,四野前委一面安抚陈明仁,帮助他稳定剩余的起义队伍,另一方面,则紧急部署,着手对叛军进行追剿。
按照四野前委的计划,是以第49军、第45军、第40军,以及二野4兵团第18军等部执行此次任务,具体要求是在发现叛军之后,首先完成迂回包抄,断掉叛军退路,然后通过做工作挽回他们,若遇到顽固不化者,就地歼灭。
由于叛军去向,因此四野野司也只能采取“广撒网”策略,具体追剿路线要求,是49军的145师、146师进发湘乡、宁乡一带,147师则进发新化一带。
46军、40军,分别进发衡阳和攸县,二野4兵团18军,则往茶陵、安仁一带进发。
从这个追剿规模上就能看出,此次追剿叛军是四野前委极为重视的一件事,毕竟这一出动就是4个军的兵力规模,也由此能够想象,当时的形势极为危急。
毕竟几万叛军四散而逃,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早一天剿灭,就早一天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生活。
接到命令,各部按计划出发,在这其中,49军的动作是最快的,在部队出发后,该军146师猛追猛打,所到之处,国军残部基本上望风而降,就算有抵抗,也不是146师的对手。
在接连取得不少胜利后,146师以最快的速度,进抵宁乡。
驻守宁乡的,是国军100军叛军残部,以及当地的特务团等武装,兵力共有5000人,这股敌人原本想着146师远道而来,一定不会马上发起战斗,至少得稍微休整一下才会打,所以在防御上较为松懈。
而146师的先头部队436团,为抢占先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不等师主力抵达,就率先发起了战斗,这一突然攻击,让敌人当场就懵了。
不仅发起战斗突然,并且打得也十分迅速,从战斗当天下午5时开打,到了深夜11时,战斗便宣告结束,宁乡由此解放。
随后,146师主力抵达宁乡,并在两天后抵达湘乡。
与此同时,49军145师也在经历了连续三天的急行军和激战后,进抵至湘乡附近,按照上级“146师在前,145师在后”的要求,两支部队开始沿着湘乡往永丰、界岭一带前进。
之后,146师一如既往的行动很快,但在无形之中,146师就形成了孤军突出的态势,与145师远远的拉开了距离。
正是146师的孤军深入,让白崇禧找到了可乘之机。
白崇禧在得知146师朝着永丰、界岭前进后,当即命令自己的嫡系部队第7军北上此地,并在这里精心部署了一个“口袋阵“。
众所周知,白崇禧素来有“小诸葛”之称,其性格刁钻狡猾,而其麾下的第7军,不仅是当初白崇禧起家的部队,同时也是一支战力极为强悍的部队,素有“钢7军”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