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当政者和旅游行业真的应该更深入地研究旅游市场,真正从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出发,让市场机制决定旅游资源配置,尽量少一些一厢情愿,尽量多一些对应旅游需求。


一年到头在外跑了,看了许多旅游一线的发展状况,问了许多酒店、民宿、景区、餐饮经营者,即将过去的一年旅游收成如何?普遍回应是游人比上一年稀了。他们多数认为,原因是今年没有了去年刚摘下口罩时的出游急需,人们选择起来从容不迫了,可以出游,也可以不出游。

当然,出游人数到底是多是少,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也就见仁见智了。


相当比重的业内人士认为,三年疫情导致的经济大背景和个人口袋空瘪,是造成出游动力不强的压倒性因素。其实,这也未必就板上钉钉;它是一个重要因素,与之同等重要的还有其它因素,如旅游产品不大行、可选择性少,也应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还有其它的。市场的实际情况,总是要比预想复杂很多。

其实,旅游消费市场是冷热不均、畸热畸冷的。旅游旺不旺、好不好赚钱,并不是铁板一块,起码有一部分或小一部分是旺的、也赚钱了,只是比例不太高吧了。这不影响业界去思考和研究问题。

譬如,免费开放的多数大中型博物馆就是要抢号的;预约售票的顶流文博或自然景区(如布达拉宫、莫高窟、兵马俑、长白山天池、九寨沟)也是要排长队的;还有一些创新特色鲜明的景区和项目,像这两年中国旅游协会推出的优秀案例,如云上草原景区、唐山宴、熊洞街、云上院子、建昌古城、南京熙南里,也是十分红火、收益可观的;再就是被网络宣传成了“网红”的品牌民宿、洛阳汉服旅拍、安吉深蓝咖啡。

又有更大面积的坚强硬撑者,很多地方在打着各式各样的旅游复苏“组合拳”,但成效并不如人愿,甚至连说“旺丁不旺财”都是夸大了,全年多数时候丁也不旺,用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形容比较恰当。


为什么旅游消费会出现这番的畸热畸冷?是游客消费有了新特征吗?当然可以归纳一些,但若仔细去推敲,把它放入到旅游发展有限的“历史空间”里,似乎也未必立得住,因为市场变化是常态,但提升为现象性、阶段性、规律性就难了,起码不会一下这样、一下又那样了。更多的或更根本性的,或许是游客选择的原则与要诀没有变化,这就像千百年逛街购物一样,物美价廉、物有所值自古就是消费者的信条,而不是仅属于某朝某代;旅游消费的原则也大抵如此,只是个别时段有些消费趋向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为了应对旅游市场的供给,起码这是研究旅游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角度。

某些产品出现“畸热”,自有其内在逻辑。以博物馆热来说,表面的原因有三:一是部分采取免费或限价政策,让旅游者觉得省钱;二是所展物品都是真实文物,不管能看懂多少,内涵却是真的,这与新开发的一些名人故里和故居比,肯定是物有所值的;三是全民性文化品位高了,都逐步喜欢看了。

市场很看好的老牌景区,主要是已经IP化,知名度很高,理所应当去打卡,如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个把人不选择,但大部分人还是要去的。至于同为5A级的某些景区,年购票游客还不到20万人次,那是因为它与这些老牌景区相比,除了在A级上是同属的,其它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


一批有较大客流量的旅游产品,因产品类型不同,具体情况自然有别,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简而言之就是较好地对应了客源市场需求,有特色、有内涵、有看点或参与度、趣味性、体验度。

至于自驾游比较热,达到出游比重的75%,一个重要原因是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可以自由便利地寻找旅游吸引物,心向往之的、就好好逛一逛;觉得没啥意思的就少看、不看;还可选择一些是不用花钱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还有大批量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项目是“畸冷”,就是千方百计去招徕也少人问津?在我看来,说一句残忍的话,就是游客不喜欢这些产品;用文绉绉的表述,就是旅游供给侧偏离了旅游需求测,或雷同化,或较粗陋,或不好看。少数游客看了一次,就做负面宣传,使得丑名远扬了,这在当下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

从时间轴上看,现在已逐步进入90后日益成为旅游消费主体的时代,而旅游产品的主体却是90前留下的,相当一部分应该提升而没有与时俱进,尤为值得思考的是,旅游开发思路依然在惯性地延续,这便很自然地使旅游供需两侧出现失衡。


记得距今约10年,有过一轮改善供给侧的大形势,但落到旅游产业则变成改善不大的增量扩张,连续几年旅游投资都是超过35%的增长,一段时间抓旅游就得上大项目,似乎成为旅游行业的共识性认识。如今那一轮的旅游大项目,有相当比例成为了旅游低效闲置资产。2023年国办发36号文件,明令要求“盘活旅游闲置项目”,所指的应该是相当一些从那时积淀的。

再就是由房地产、农业、森工、矿业等向旅游转产的项目,应该说是在研究本行业发展前景以后,为了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转而投资旅游--朝阳产业,从战略和初衷来说都是很好的。但由于缺乏旅游的专业性素养,纵是当时豪情万丈,最终也是没有达到如期目标。其中,很多涉旅、+旅、融旅的项目都闲置或低效运行,如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康养综合体、文旅大项目等。

三年抗疫和市场复苏这几年,旅游产品处于闲置和滑坡之中。疫情兴起时刚开业不久和落成的项目,连续沉寂了四五年;一些在建项目被搁置下来,策划和设计都难以更新;此前既有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也都停摆了。五年之中,假如游客需求有些微的变化,对整个旅游供给侧来说则是更加不适应了。旅游是生活之必需,但旅游产品毕竟不同于柴米油盐,只要几个、几十、上百种品类,就可以满足选择需要了,旅游需求则是开放的、广泛的、无止境的。

在疫情后的恢复期乃至常规性时段,推动GDP增长是各地不甘落后的追求目标。由于一些地方领导的真正重视,旅游项目建设也像工农科技项目一样,被列入现场督办督促的范畴,使得本应充分调研、认真策划、反复论证、精益求精的项目,沦为了赶工期、追进度、讲效率,结果便在最终落成以后,由于策划缺创意、个性不突出、修建很粗糙、市场没销路,进而转入考虑盘活与提升的阶段。

我在一些景区或旅游项目现场,常常听到市县分管领导或文旅局长的慨叹,这么好的景区、这么大的项目,怎么就是没有游客呢?

或许,各地当政者和旅游行业真的应该更深入地研究旅游市场,真正从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出发,让市场机制决定旅游资源配置,尽量少一些一厢情愿,尽量多一些对应旅游需求。让旅游开发真正成为沟通供需、满足供需的桥梁,岂不两全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高舜礼,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来源:中国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