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拂南粤,潮涌大湾。
这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与活力的沃土,时刻上演着新的变革与奇迹的诞生。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勾勒出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2023年,大湾区被赋予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一点两地”全新定位。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第五个年头,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南海之滨拔节生长。
2024年12月23日《江门日报》A05版
大江、大海,大时代!
江门高新港。邱昱 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的这5年多来,江海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使出看家本领,干出破竹之势,拼出高质量发展的真功夫。
回望这5年多的时间,一串不平凡的数字,见证了江海的拔节生长:
路桥互联,四通八达。2019年起,江海区利用专项债助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累计投资近百亿元、修建道路38条,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内,路网体系从无到有。
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内路网。邱昱 摄
动能更新,经济更强。5年多来,依托两大战略平台,江海区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5个,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
湾区共融,乐居兴业。5年多来,江海区常住人口增长5万人,今年迎来了非户籍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历史性节点。
△在江海,各类文体设施遍地开花。图为白水带缤纷乐园。邱昱 摄
打通经脉
“软”“硬”兼施加速联通
01
当下,“联通”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题,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自然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今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江门江海最快45分钟通达深圳,更是打开了江海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无限想象空间。
江海区,作为江门的“东大门”,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加速融入大湾区的“硬联通”网络,不断强化园区内部的“微循环”,内联外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区内省、市、县三级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广珠城轨、广湛高铁、深茂铁路横贯,广佛江珠、广中江、中江高速途经;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路网建设不断完善,金瓯路西延线、南山路等项目持续推进,逐步搭建完善“十纵十横”规划路网,实现1小时直达大湾区六大国际机场,形成对接港深、珠澳、广佛都市圈的快速通道。
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艘艘货轮整装待发。
江海区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港口——江门高新港,设计年吞吐量达120万标箱,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物流运输大网络的重要支点和大湾区西翼物流枢纽平台。近年来,江门高新港实施“湾区一港通”“大湾区组合港”通关模式改革试点,大幅缩减通关周期、节省报关成本,有力促进大湾区港口群联动发展。目前,江门高新港吞吐量在江门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五成。
交通便捷凸显了区位优势,也拉近了江海与大湾区城市间的距离。
100%江海“血统”的“江海汇”江海制造形象店建到深圳中心城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的深圳机场江门(江海)前置仓落地江海……
△“江海汇”江海制造形象店在深圳开业,吸引了众多当地市民、游客进店体验“江海制造”。受访者供图
路近了,心更近了。
如何在融湾发展中练成“绝世武功”?江海从“心”出发,“软”“硬”兼施,打通经脉,加速联通。
江门“侨梦苑”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表明国家和省对江门寄予厚望。作为江门“侨梦苑”核心区,江海区积极行动,通过设立投资服务中心、优化涉侨服务模式、完善专家智库、推出“侨资贷”产品、建设“侨之家”综合服务中心以及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一系列举措,为港澳同胞、华侨华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支持。全省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直通民意;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成立,成为全国首个“独立机构+分支机构”一体化运作的区域仲裁合作平台;各项配套功能不断完善,服务和帮助港澳台同胞、各地侨胞以及侨企落户江门……
侨梦苑。邱昱 摄
这只是一个开端。为更好地拥抱大湾区,江海区综合服务中心增设了“深江跨域融合服务区”,目前已对接深圳龙华区、罗湖区促成59项、67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城通办”;设置港澳跨境服务专区,为港澳居民和企业提供21个部门共计704项事项的优先办理服务……
香港企业家、江门市江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梁暖明显感觉到,江海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企业办事便利度在持续提高,“现在,港澳创业者足不出户就能在江海取得营业执照”。
人流、物流、商流奔腾不息,技术、资金、产业加速聚集……与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紧紧相拥的江海区,活力涌动、潜力无穷。
协同共创
产业科技向“新”而行
02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历史反复证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拥深、融湾,成为江海的高频词。越来越多的企业跨江越海,落地江海。
德森江门新质生产力基地在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园区正式投产。邱昱 摄
因江而生向海兴,湾区情深一家亲。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间素有“每5位香港人、每3位澳门人中均有1位是五邑籍乡亲”的说法。江海区作为江门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产业配套、良好的营商环境、精致的城市品质,吸引到多家港澳企业落户发展,港澳企业占江海区外资企业近九成。
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到大湾区时代的崭新篇章,电机、执行器、驱动子系统等领域的国际领军制造商——德昌电机集团,便是这一历程的生动见证。
德昌电机集团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生产基地,是当地最大规模的厂房之一。多番考察后,该集团把目光投向珠江西岸,决定在江门高新区建设第二生产基地,计划总投资超30亿元。
德昌电机。邱昱 摄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香港到珠江东岸,再到珠江西岸,德昌电机集团的投资选择生动地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的变迁。
在宏大叙事中,个体选择往往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企业用真金白银“投票”,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现象之一。
我国特种车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迪马、应急储能电池领域龙头——泽塔电源、世界糖果百强企业——金多多……这5年多来,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两大战略平台,江海区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5个,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
从首次考察到项目投产,泽塔电源项目只用了1年7个月。邱昱 摄
“2022年,江门高新区以第一名成绩,入选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24年,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获评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区(安全应急产业),成为全省首个安全应急特色产业园。”江海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短短3年,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实现了从荒地鱼塘到厂房林立的蜕变。目前,该园区累计引进安全应急产业项目239个,总投资额超700亿元。
△从荒野鱼塘到厂房林立,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配套日益完善。邱昱 摄
细看江海,如同20年前的深圳。今天,江海大有可为!
看势头,江海区以全市1/90的土地面积,集聚了超5000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占全市总量的约1/7,专精特新和“金种子”企业占全市超1/5;高企存量从2021年的519家发展到2023年的705家,占全市近1/4,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而且是全市首个高企存量突破700家的县(市、区)。
看发展,江海区通过“深圳总部+江海基地”“深圳研发+江海制造”等合作模式,围绕“1+3+2”产业布局,深化“大招商”格局,精准对接深、港、澳,成功引进了德昌、迪马、泽塔电源等投资超30亿元、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快速聚集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看创新,江海区加强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与江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交流协作,探索建设“反向飞地”,设立“粤湾云谷加速器”以及江门高新区(深圳)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更多科创成果在江海转化落地。
如今,城市竞合风起云涌。拥抱大湾区,江海区做的并非简单的企业搬迁和产业复制,更不是落后产能迁移,而是立足深圳所需、发挥江海所能,实现“1+1>2”的“双向奔赴”,以协同共创推动产业科技向“新”而行。
练好内功
圆安居乐业湾区梦
03
人潮涌动之处,正是人心所向。粤港澳同心同行,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现实需求。
一组数据透射出江海区的发展潜力,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年间江海区人口增长43.37%,常住人口增幅比全省和全市分别高出22.56和35.5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江海区人口每年增加约1万人,全区平均年龄只有36岁。今年更是迎来了非户籍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历史性节点。
幸福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义卖集市吸引了许多江海新市民参与。区芯怡 摄
在各地纷纷“抢人”的大背景下,为何江海区能实现人口快速上升?
这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背后,是“江海一家”新市民融合的有力证明。
教育升学更普惠——江海教育“黄金圈”初步成形,港澳子弟班开始招生。高新第一小学、景贤小学北校区、江海区景贤实验学校等新增约1.1万个优质公办学位;出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增学位、降门槛,实施承诺制、容缺制入学,让“新江海人”扎根、融入江海。
看病就医更方便——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市首个国家标准化代谢病疾病管理中心建成落地,江门市最大的三甲医院加快建设,医疗及康养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住房更有保障——江海青年人才驿站为来江海求职、入职、创业的青年提供最长10天的免费住宿;从“住有所居”向“宜居优居”转变,精心打造衣食住行购、文体旅卫教等“10分钟便民生活圈”,全方位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青年人才聚会。
在江海,人才生活更舒心,发展也更顺心。
香港企业家、广东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杜思源,同时经营着位于香港、澳门、江门的多家公司。2006年,他到江门创业,拿下了自己在内地发展的第一桶金。2022年,他带领港澳团队来到江海,入驻江门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成立了广东奥柏科技有限公司。
谈起江海,杜思源如数家珍:“江海很‘新’,这里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崭新的城市生活环境、贴心的营商环境。在江海创业,我们可以全心全力专注在科技创新上。”
越来越多像杜思源这样的大湾区人才来到江海创业、生活、工作。截至目前,江海区有博士(后)科研平台29家,居全市前列,累计引育博士(后)人才141人,较“十三五”时期涨幅达176%。
为何江海“人才缘”如此好?
细看人才政策不难发现,江海一直很用心:针对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育,出台《江海区关于支持引育国际高端人才的工作措施》《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加快聚集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集聚实施办法》;针对区内重点产业发展,制定《关于支持江海区“5+2”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引育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首次打破学历、职称、年龄等条件限制,把人才评价权交予企业,制定《关于支持江海区企业引育实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
“江海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2021年,陈阳从深圳来到江海区,在励福(江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在这里,他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针对产业发展需要,江海区用心制定人才政策。图为“两中心一基地”。张浩洋 摄
江海不仅像一块磁石,广泛吸引着各地人才纷至沓来,同时也像一座桥梁,促进区域人才、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成为青年人才实现创业梦想的起点。
“现在江海发展变化很大,我留意到这里的港澳车牌变多了,来这里创业寻梦的港澳人才也多了。”杜思源说。
江海区建区30周年档案展。邱昱 摄
安居才能乐业,百姓的“小幸福”织就大湾区的“大蓝图”。江海通过修炼内功,让“新市民”不仅欣然“走进来”,更能安心“落下来”,圆安居乐业湾区梦。
来源:江门日报 文/何榕 邓先浩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