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宗县五龙壮族乡平寨村,收获后的百亩稻田如棋盘般整齐排列。平寨村今年种植水稻800亩,亩产700公斤,预计亩产值2170元左右,可实现产值173万余元。

  今年以来,曲靖市围绕全年958万亩以上、产量338万吨以上的粮食生产目标,按照“小春扩面、大春提产、晚秋增效、面上抓粮经协作”的工作思路,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引领,以良种替代为核心,以良法为关键,以良机良制为保障,加速推进“五良”融合,力促生产方式转变,破解粮食增产瓶颈。

  者海镇是会泽县三大坝子之一,具备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条件。“机械化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农机手赵英洪说,“大型机械理墒打塘比人工操作更标准、更快捷,每天能打30亩左右。”

  “每亩的塘距在40公分左右,可以下种3至4颗,保留小苗1至2株。使用后的地膜要进行有效回收,避免造成土壤污染。”在三家村百亩玉米种植核心区,者海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彭泽宏带领农技服务人员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我们狠抓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等技术配套,每亩可提高产量150公斤以上。”

  曲靖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根本举措,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多元化投资建设、设施化改造、规模化整地、宜机化提升等行动,筑牢粮油高产高效生产平台和基础。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62.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8.33%。

  “原原种是马铃薯新品种的源头,经过扩繁后产生原种、一级种,最终成为农田中产出的新品种马铃薯。”宣威市现代农业种业园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主任徐尤先介绍,该研发中心对马铃薯种薯进行脱毒、检测、雾培,培育出马铃薯原原种,通过现代化、科技化手段,加快推进种薯研发。

  从1000万粒到5000万粒再到1亿粒,几年间,宣威市的马铃薯原原种产能实现了大幅增长。截至目前,以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为载体,基地已选育登记宣薯系列品种11个。根据现有资源,预计每年可以选育出1个以上优良品种。

  以种业强“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宣威市的做法只是一个缩影。曲靖构建“大联合”格局,深入实施宣威、会泽、陆良、罗平制种大县(基地)项目,重点打造“一南一北”两大种业中心,引进北大荒薯业集团、大北农集团、隆平高科等龙头企业,发展种业企业45家,打造国家级企业3家、省级企业14家,建成全省最大的10万亩玉米、25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我们的大屏幕上,市场价格、全国产量、产业布局等信息一目了然,让我们可以直接观测到今天小黄姜产业的情况。”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刘勋介绍,通过实时监测更新的数据,价格涨幅与产量增减数值将成为买卖双方决策时的“信号灯”。

  今年10月23日,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作为滇东区域首家农业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产业园,该产业园积极服务小黄姜产业生产、加工、存储、销售、流通等环节,助力补齐产业链短板。

  近期,富源县15万亩魔芋正进入采收期。“我们之前种的是花魔芋,现在我们大力推广种植白魔芋,花魔芋亩产只能达到2吨左右,现在种的白魔芋每亩可达3吨。另外,种过花魔芋的地,不能种重茬,解决不了土地轮作问题,我们现在推广的白魔芋可以种在种过花魔芋的地里,产量高、品质好,值得推广。”富源县魔芋协会副会长杨文昌高兴地说。

  经过多年发展,富源县魔芋产业已经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功将“小魔芋”变成群众、企业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目前,该县6个乡镇种植魔芋超万亩,建成千亩连片基地30个、百亩连片基地118个,带动全县34431户12.82万人从事魔芋相关产业,魔芋年平均产量超过18万吨,产值超10亿元。

  曲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引培、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提升、特色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打造、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四大工程”为牵引,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粮食综合产能、经作高效发展等务实举措抓落实,全力推动曲靖特色农业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记者手记

  广袤的曲靖土地上,正在勾勒出特色农业强市的全新版图。

  抓住农业的“芯片”,在种业端发力,马铃薯原原种从1000万粒到5000万粒再到1亿粒,自主研发多个玉米新品种,曲靖建成了全省最大的10万亩玉米、25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调整种植业的“生长方向”,蔬菜品牌化、水果高端化、花卉数字化、药材道地化,曲靖实现了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质双提升的向好格局。

  科技之力与市场之手双向发力,一亩土地的潜能被不断挖掘,一方农产品的产值被不断提升,“曲系”品牌正加速崛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雏形已现。

  本报记者 张雯 殷洁 王剑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