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这其中辽沈和平津两场战役有其非打不可的原因。但是三大战役中影响最大的淮海战役却是粟裕、刘伯承、邓小平等将军主动决定进攻方向,甚至改变了中央军委原定作战计划的结果。淮海战役虽然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场,但是这一仗打完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就只剩下了岌岌可危的华北集团和朝不保夕的华中、西安集团。可以说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前,胜负犹未可知,打完之后,只要解放军打,就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但是就是这么一场至关重要的大仗,在解放战争中期差点没打成,多亏了粟裕将军的敢言直陈以及刘伯承邓小平的大力支持,淮海战役才得以开打。

杨家沟定策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杨家沟举行会议,这次会议主要确定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但是有关进攻方面,中央军委和地方指挥员则有不同意见。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几位中央领导人反复商议后决议让粟裕带着几个纵队打过长江去,在蒋管区开辟新战场,争取将中原的敌人吸引回长江以南。以求在中原地区形成优势兵力取得更大战果。在同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兼政委陈毅商议后陈毅也感觉此方略非常可行。振奋之余还写了一首小诗:

小住杨沟一月长,平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粟郎就是粟裕,在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后,陈毅虽然是司令员,但是只负责领导统筹大政方针的决定,战役指挥方面则由粟裕全权负责。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了一封电文: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粟裕:

关于由你统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甲)就现态势休整半月,你率叶、王、陶三纵乘敌不备从宜昌上下游渡江。陈(士榘)、唐(亮)指挥三、八两纵及陈赓主力进入江汉地区,打八十五师等部,掩护你们渡江。此举缺点是新兵与干部来不及送上。(乙)丑、寅、卯(2、3、4)三个月照原计划进入伏牛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平汉以西地区。除作战外,你率叶、王、陶三纵在该地区争取休整一个整月,然后渡江。陈、唐指挥三、八纵及陈赓主力在江北掩护。此举好处是新兵及干部可以送上,缺点是敌人可做准备。(丙)丑、寅、卯三月至伏牛、长江之间作战,辰(5)月全军北返,你率叶、王、陶按地休整两三个月,秋季渡江。此举好处是准备充分,缺点是要到秋冬之间才能实现调动敌人之任务。以上三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覆。

这封电文给粟裕介绍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让粟裕带部队先休整半个月,然后从宜昌上下游自行选择渡江。第二种是先在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作战,然后争取休整一个月后再渡江作战。第三种是渡江后在5月份北返,休整一段时间后再渡回去接着打。

这三种方案的主要内核都是让粟裕渡江,中央军委为粟裕分析了三种方案的优缺点,具体怎么干则让粟裕自行选择。不仅如此,中央还试图成立东南野战军,毛主席还特地手写了一份关于东南野战军的人事任命的命令交给陈毅让他带回去。基本上就是华东野战军的班子,可以说如果粟裕渡江后打得好,华东野战军领导人就要搬家了。

早在1月22日,粟裕就给中央发了一封关于1948年作战计划的电报,粟裕认为现在虽然在中原、华北等地区取得了重大战果,但是敌人在江北的势力还是很大的,虽然在敌我的反复拉锯中我们有了更多的打运动战的机会,但是新开辟的解放区反动势力还没有完全肃清,新区的群众也没有全面发动,我们打运动战的保密条件和群众基础不到位,而且在徐州、中原、山东等地还有大规模敌人活动。所以粟裕认为先不要渡江,应该集中几个野战军的力量歼灭敌人一路,如果能打赢两到三场大战役,那么敌我态势将发生彻底变化。

“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观其目的,不仅在破坏我建设新解放区,而且企图争取时间,以待其新军之训练,或政治阴谋之从容布置。因此,目前江北(中原、豫鄂陕及豫皖苏),敌我是处在反复的拉锯形势中。这种形势,本给我们以有利而且多的运动战机会,但由于新区反动势力未完全打倒,反动地方武装未肃清和新区群众尚未完全发动,故使我们难以保密和及时捕捉战机。而敌人则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兵力分散时,则进犯;我集中兵力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等,则与我纠缠,不让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况下,我一个战略区之兵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取全胜,如待三个战略区兵力集中,则又失去战机。而敌人则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以集中或分故对付我军。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和足够的运输能力,又不便长期集中强大的兵团于一个地区(或方向)作战。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箝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管见是否有当,请示知。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不过令粟裕没想到的是,中央在看了他的电文后拟定的作战计划居然和他的电文还有如此大的出入,陈毅同志回去后给粟裕传达的思想也是以让他带兵渡江为主。

这让粟裕陷入了沉思,他又和陈老总以及陶勇、王必成、叶飞等几位将军多次讨论了作战方案,在得到陈老总支持后粟裕鼓起勇气又向中央发了一封电报:

建议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建议,向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派出几个以旅或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向长江以南敌人深远后方派出多路游击队,每路五六百人,消灭敌人的地方武装,摧毁其基层反动政权,破坏敌人的兵源、粮源和其他战争资源,宣传发动群众,以策应我军在中原地区的行动……

此封电报,粟裕基本坚持己见,中央军委也开始重视粟裕的意见,毛泽东同志更是请陈、粟二人至城南庄面谈。在陈粟二人的全面分析后,毛泽东同志同意了粟裕的建议,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粟裕必须要在4到8个月内歼敌5、6个至11、12个旅。粟裕的意见和中央军委基本相左,但是也非常有道理。既然这样,就不如先让粟裕试试,也就等于让粟裕立下军令状。

总的来说,中央军委想让粟裕到江南拉仇恨,争取把中原的胡琏、邱清泉兵团吸引回长江以南,粟裕却认为应该在江北打大仗,将他们就地消灭最好。经过一番商讨后,中央军委决定让粟裕试试,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

国民党军在围攻大别山失败后,为了摆脱中原地区的不利战局,在中原地区部署了30个旅的兵力,其中在豫东地区有14个旅,另外还有27个旅以及4个快速纵队担任机动作战任务,数十万人的部队云集中原,试图在恰当的时机同中原野战军主力或者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决战。

面对如此情况,中央军委原定计划是让粟裕率部队过长江,争取吸引邱清泉或者胡琏兵团回长江以南作战,以减轻中原压力,方便后续的作战,但是在同粟裕陈毅多次商议后决定在中原地区展开会战,以歼灭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邱清泉兵团为目标,在中原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为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到濮阳视察,号召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努力学习战术,采用钓大鱼的方式,找机会干掉邱清泉兵团。

粟裕原定计划为先让华野3纵、8纵由许昌向南阳地区转移,吸引邱清泉兵团南下,随后以1、4、6纵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进抵定陶、城武地区,力求歼灭鲁西南守敌一部,开辟战场,吸引邱兵团回转北上。在邱兵团向北转移时,以3、8纵和中野11纵尾敌北进,协同我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夹击该敌于鲁西南地区。



不过这个计划问题在于兵力不足,邱清泉兵团有两个整编师外加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骑兵旅,而解放军这边能参加战斗的不过6到7个纵队,歼灭邱兵团至少需要四到五个纵队集中兵力,让一两个纵队打援太危险,而且这些部队因为常年战斗甚至都不满编。而且鲁西南地区地形狭窄,并不利于大兵团作战。所以粟裕在拟定这份作战计划的时候其实又准备了另一份更加可行的计划。

明打开封,暗歼援敌,如果聚集在鲁西南的敌军过多,则3、8两纵立刻调头攻打开封,将战场转向豫东。开封在当时是河南省会,是中原的战略要地,且国民党在开封储藏了大量物资,且开封只有一个正规师和一些安保部队驻扎,如果打开封敌人必定全力救援。

现实正如粟裕所想,黄河以北各纵南渡后,敌急令邱兵团主力和整75师北返迎击。同时,又向鲁西南增调了整83、25、72师和63师1个旅,企图与我渡河部队决战。敌集中在鲁西南战场的兵力达到9至11个整编师。粟裕立刻改变作战计划,因早有准备,所以当天就将计划上报。并给各部队下达作战命令。

陈士渠唐亮率3、8两纵组成攻城集团,负责对开封的围攻,由中原野战军9纵插入郑州、开封之间,阻挡可能从郑州支援过来的敌人。

由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于巨野地区,自北向南牵制邱清泉兵团;以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纵队进入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今属兰考)地区,阻击整编第5军西援;以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相机攻占东明、兰封(今属兰考),并破袭陇海铁路兰封至野鸡岗段,阻止国民党军西援。

在粟裕的部署下,邱清泉、胡琏、孙元良等敌军纷纷被拦截在战场之外,纵然蒋介石亲临开封上空督战,但是开封城四天即宣布破城。

开封城破后,蒋介石命邱清泉、区寿年兵团向开封进攻,试图在开封同粟裕决战,粟裕见状决定放弃开封,先干掉实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

区寿年的兵团为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不强,人员也只有五万余人,原本想着和邱清泉打配合互相照应,没想到这一次邱清泉带人直冲开封,把区寿年甩在了睢‬杞地区‬,粟裕也调集重兵将区寿年团团包围。

得知区寿年被围,南京方面立刻调动山东的黄百韬兵团,华中的胡琏兵团,以及离区寿年只有四十公里却怎么也过不来的邱清泉兵团救援区兵团。

作为离区寿年最近的邱清泉在杞县西南和解放军三个纵队大战,数天未能前进一步,倒是黄百韬兵团在一顿猛冲猛打下和区寿年一个旅接上了。按照我军以前的作战传统,一般仗打到这个份上也就该结束了,但是粟将军这一次要坚决地打大仗。于是留下小部队继续收拾已经被打残了的区寿年,指挥主力又把黄百韬给围了。此时的华野主力在经历了大半个月的大仗后已经是人困马乏,但是还是顶住压力干掉了黄百韬的三个团。而邱清泉也在蒋介石的逼迫下拼了一把,绕过解放军正面阵地,突入华野纵深,使正在和黄百韬大战的三个纵队腹背受敌。与此同时,孙元良、胡琏兵团也到了战场腹地。形势瞬间变得被动,粟裕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结束战役。在撤退的过程中,由于国民党军的紧追不舍,华东野战军也受到了较大的伤亡。

这一仗从战果上看其实是一锅夹生饭,从一开始就说要干掉邱清泉,但是打到最后只歼灭了一只杂牌军,邱清泉还在战场上窜来窜去,开封城也得而复失,华野西线部队也遭受了较大伤亡。

但是如果从战略上看,豫东战役就是一场大胜。这一仗彻底改变了解放军的作战模式,证明了解放军攻城战,平原阻击战以及和敌军打大规模会战的能力,也完成了中央定下的歼灭敌军5、6至11、12个旅的目标。而且在豫东战役的影响下,山东兵团趁机攻克了兖州,将济南孤立。

这是一场攻守易形的大胜,此后怎么打,打哪里就不是你国民党说了算了。战争的主动权已经彻底到了解放军这边,可以说豫东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序曲。同时也证明了粟裕在江北打大仗的理念是可行的。



是中原还是淮海

豫东战役结束后,许世友和谭震林又打了济南战役,彻底解放了山东省。就在济南战役破城的第二天,城里还在打巷战的时候,粟裕即刻向中央发电报:打淮海!

彼时的山东野战军已经有了近四十万的兵力,济南战役打完之后这么大的一个兵团的每一步都必须要慎重考虑。那么粟裕为什么这么着急要打淮海呢?主要原因还是当时中央军委的意见和华野的意见再次出现了分歧。

在1948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央做的报告中,将下一步南线作战的重点放在了中原。朱德总司令也多次提出得中原者得天下。

不过粟裕认为,在中原打的话容易受到徐州刘峙集团和武汉白崇禧集团的夹攻,所以选择了兵出华中(苏北)。用优势兵力干掉黄百韬兵团,为下一步夺取徐州做铺垫。

粟裕在将这份电文上报后,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那样中央军委第一时间就同意了,实际上因为意见不一致,中央军委第一时间并没有给出回复。毛泽东同志反而给粟裕发电让他同谭震林、许世友等人再商量一下再给答复。从电报内容可以得知,中央军委关于粟裕的建议是持疑虑的。但是粟裕在给中央军委发电报的时候也给刘邓大军发了一封电报,这边粟裕还没做出回应,刘邓大军立刻向中央发电说我们支持粟裕打淮海战役。得到了刘邓的意见,中央军委才同意粟裕打淮海。



粟裕对战事的走向有很独到的见解,中央军委也非常英明地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而且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配合下,原本只是针对黄百韬兵团的一场小淮海战役,到最后打成了60万对80万,一举干掉国民党主力的大淮海战役。此战过后江北再无大仗,蒋介石集团自此日薄西山,岌岌可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