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齐萌 深圳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国内市场循环的重要节点,又是联系国际市场循环的桥梁,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互联互通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包括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的高效流动,也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粤港澳三地行政边界带来的市场分割,还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区内物流成本。”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高级研究咨询顾问刘建党博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成效显著。在基础设施方面,已通车六年的港珠澳大桥的年客运流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成为连接三地的重要纽带;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更是将深圳至中山、珠海至江门车程缩短至30分钟;广东城际“四线”贯通,使得五座城市紧密相连,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发展轴线。
随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形成。这不仅使得港澳居民赴广东消费、就业创业、就医、养老升温,而且使得广东居民出行港澳及周边城市更加便利,让大湾区人民“双城生活”成为可能。
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正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一环。今年,“跨境理财通”正式迈入2.0阶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也正式启动,提升了资金流动性,为大湾区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
交通网越织越密
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跨境交通项目的陆续投入使用,以及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正式通车运营等,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硬连接”正在逐步缩短区域内的时空距离。
今年,港珠澳大桥迎来了通车的第六个年头,随着“港车北上”和“澳车北上”政策的顺利实施,今年港珠澳大桥的年客运流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0月22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总量已达到2150万人次,同比增加84.8%,是2019年同期的1.96倍。
其中,经港珠澳大桥入出内地的港澳居民超过1290万人次,同比增加82.8%,创历年来新高;持港澳旅游签注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内地旅客数量已突破41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3.2%,达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的1.71倍。
在货运方面,据拱北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经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总值已累计达到9634亿元。其中,今年前10个月的进出口总值便达到了1856.7亿元,同比增长了10%。
对此,受访专家均表示,港珠澳大桥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30日,历时七年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此前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据了解,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以来,车流量持续攀升,屡创新高,截至10月25日中午12时,深中通道累计车流量突破1000万车次。这也意味着自开通以来118天,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达8.47万车次。
继深中通道之后,12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据悉,该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起于珠海市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终于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通车后,珠海到江门车程将由1个多小时缩至30分钟左右。
截至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跨江跨海通道不断加密,有6条已经建成通车,分别是1997年通车的虎门大桥、2008年通车的黄埔大桥、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2019年通车的南沙大桥、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另有3条分别是建设中的狮子洋通道项目、规划中的莲花山通道和伶仃洋通道,其中狮子洋通道项目预计2028年底建成通车。
除跨江跨海通道外,如今,大湾区城市群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由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多层次交通网络格局,在建和运营轨道交通里程已超过5400公里。
另外,在航空方面,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11月28日正式启用,机场整体运力将增加50%,每年可处理1.2亿人次客运量和1000万吨货运量。“三跑道系统启用,将在进一步增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的同时,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国际的能力如虎添翼。”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署理行政总裁张李佳蕙说。
对此,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的人员和物资流动。
“未来,可以推动珠江两岸互联互通,如加快深珠通道规划建设,争取‘十五五’期间启动施工。”刘建党表示。
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正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一环。
今年是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迎来开通10周年。10年来,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ETF通以及互换通也相继开通,为国际和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投资渠道。
据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外资通过沪股通累计成交金额70万亿元,沪股通日均成交金额由2014年开通首月的47亿元大幅增长至1283亿元;南向方面,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累计成交金额27万亿元,沪市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由2014年开通首月的8亿港元增长至509亿港元。沪港通下沪股通和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分别占沪市A股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的5.8%、18.4%。
据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超过130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投资者参与深股通交易。深港通累计成交金额93万亿元。其中,深股通累计成交金额75万亿元,港股通累计成交金额18万亿元。2024年以来,深股通日均成交金额720亿元,在深市股票交易金额中占比6%;深港通下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193亿港元,在香港股票市场交易金额中占比9%。
在债券方面,香港特区署理行政长官陈国基在此前港交所举行的“互联互通十周年高峰论坛”上指出,2017年推出的债券通为全球投资者打开了进入内地债券市场的便捷之门,利好国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直至今年9月底,境外机构透过债券通等渠道,持有内地债券的规模逾4.4万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两项亮点政策的推出和实施,更显著加快了区域金融互联互通的步伐。
今年2月26日,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实施,“跨境理财通”正式迈入2.0阶段。相比于1.0版本,此次优化包括扩大了参与机构范围,降低了“南向通”投资者准入门槛,适当地提高投资者个人额度,扩大了合资格投资产品货架范围。同时,12月4日,首批14家试点“跨境理财通”业务的券商开始展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指出,截至今年10月,已有25家香港合资格银行联同内地伙伴银行提供跨境理财通服务,今年3月份至10月份共新增约5.2万人参与跨境理财通。首批14家合资格香港持牌法团名单已于11月1日公布,并于12月4日开始陆续落地业务,为业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强化了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跨境理财通’2.0的落地,标志着大湾区在金融服务互联互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促进资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今年5月6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10家银行陆续开展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该账户可充分满足企业及在合作区内生活工作的港澳个人跨境资金结算需求,提升企业、个人资金结算、调拨的效率和便利程度,有效降低财务和时间成本。
目前,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跨境理财通业务不断推陈出新,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了金融市场流动性。
王鹏对本报记者,未来大湾区可以进一步探索跨境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如建立更加完善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推动跨境融资和跨境并购等。同时,还可以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郑磊指出,未来还应加快推进粤港澳三地信用报告标准互认、征信产品互认,设立专门渠道服务于征信报告跨境传输,提升跨境融资信用服务能力。
湾区居民畅享“双城生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惠港澳政策正式生效,“深港一卡通”“深港一票通”“一码通深港”等业务上线,以及“一签多行”“一周一行”政策先后落地实施,三地人员往来交流更加频繁密切,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创业成为可能,三地居民出行游玩等更加便利,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愿景从构想逐渐变为现实。
在就业创业方面,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7月31日表决通过《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以立法形式鼓励拓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空间,支持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超过34万人次。
在出行游玩方面,香港居民当天往返广东已成为常态,广东居民周末赴港澳旅游已变得触手可及。同时,随着广东省内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组成的多层次交通网络格局逐渐完善,越来越多人开启了广深、广佛、深莞、深惠跨城通勤的“双城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港人北上就医升温。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为境外人士提供诊疗服务77万人次,其中港澳人士64万人次,港大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是服务境外人士较多的医院。口腔科、眼科、骨科、中医、影像检查等都是跨境就医人群的热门选择。
这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医疗福利的互联互通。2015年,香港特区政府将长者医疗券的使用范围放开到内地指定医院,港大深圳医院是首家试点医院。今年2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新一批“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增加了大湾区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和2家牙科医疗机构,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东华医院等医疗机构等。
同时,2023年5月,“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计划”(下称“先导计划”)推出,让合资格病人于港大深圳医院接受资助诊症服务。每次门诊诊症服务只需缴付诊金人民币100元,余下费用差额由先导计划资助,上限为人民币2000元。
在上述计划的推动下,截至今年2月底,港大深圳医院有超过4000名符合条件的病人参加“先导计划”。
另外,跨境养老成为趋势。今年11月1日起,香港社会福利署推行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从原来4家增至11家,分布于广州、深圳、佛山、中山、肇庆5市。根据规定,在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下,香港长者在入住广东安老院舍后,无须再支付食宿、护理服务、基本医疗等费用。
目前,粤港澳共同发布了养老服务“湾区标准”,粤港合作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纳入更多养老机构。根据广东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目前,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开设或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2家,收住来自港澳的长者700多人。
有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鼓励珠三角9市开展“湾区养老”服务试点,逐步探索大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路径。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持续提速升级,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郑磊指出:“互联互通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产业互补与合作加深,促使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提升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刘建党指出:“大湾区也是区域一体化的试验田。大湾区的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背景下展开的,其复杂程度和挑战性远超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体化,故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