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有这样一座矿,其开采历史历经了118年,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见证了中国的兴衰与变革。

它几乎支撑起了整个东北的工业发展。无论是钢铁的冶炼,还是化肥的生产,118年的开采,让这座煤矿的资源,几乎耗尽。这个曾经扛起无数家庭的“抚顺巨人”,如今又是什么模样?



西露天坑的118年

这座被称为中国最大露天煤矿的抚顺西露天矿,最早的开采要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清朝乾隆那时候,这片煤矿挨着皇家陵墓,所以呢清政府从政治跟文化方面考虑,有段时间禁止开采它。遗憾的是,这种禁令没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遭受到了鸦片战争的冲击,陷入了危机当中,而经济上的困难让国内资源的开发变得特别急迫。



尤其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煤矿作为工业燃料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西露天矿开始被大规模开采。不过开采的热闹没维持几年,事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顺利获得了西露天矿的开采权。

从此西露天矿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时代。日军迅速接管整个矿区,且不断加大对煤矿资源的开采强度。

西露天矿的煤炭质量极好,高热值尤其突出,正好满足资源匮乏的日本的需求。对于日本来说,西露天矿就像是一座“金矿”。



在接下来的40年里,日军无节制地掠夺西露天矿的煤炭资源。日本军队可不会考虑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污染什么的。他们只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疯狂掠夺开采。

他们在矿区周围修建了铁路,将煤炭不断运送至日本本土及其他被占领地区。为应对不断增加的煤炭需求,一直在扩大的矿区,开挖新的矿井。

像东乡坑、大山坑这类矿井,全部都是日军为了提高煤矿产量而新开出来的。这些煤矿在当时可是日本政府和军队的“命根子”,是支撑他们侵略中国的能源保障。



为让这些煤矿产出最大的效益,日军根本不考虑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引发了很多矿难事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7年在抚顺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

根据历史记载,事故发生时,大量工人被困在井下。日军没有开展任何救援行动,最终导致970多名工人死在了地下。之后日本军人更是直接将他们扔进了“万人坑”。

这座坑深达“数十米”,里面埋葬着“数以万计”的矿工尸体,其中不乏无辜的爱国志士以及劳工。在这片土地里深藏了太多的血与泪。

统计表明,从1905年至1945年,日军在抚顺获得了差不多2亿“吨"的煤炭。这个数字,毫无疑问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资源损失。



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抚顺煤矿总算是盼来了“解放”的曙光。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重新构建国家的经济,煤炭变成了支撑重工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能量来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西露天矿持续地为新中国的钢铁、铝业等工业供应着能源。煤矿直接给国家带来了极其巨大的财富,抚顺市也因此成为了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西露天矿的资源对中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露天矿在实现国有化之后的现代化进程里,贡献出了数量可观的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煤矿的开采支撑起了许多与煤矿相关的产业。像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附带产出的油母页岩以及煤炭的加工技术,给国家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原料和化工产品,对农业以及工业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这座矿山,曾是无数家庭的经济命脉,亦是城市和乡村生活的重要支柱。它养活了无数的煤矿工人,与此同时还支撑着周围地区的农民与商业。

每一吨煤炭的开采,背后都有无数矿工的汗水与泪水。在那时候,抚顺的煤矿差不多就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成了很多工人和居民生活的根本。



煤矿巨人的衰老

尽管西露天矿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是长达118年的开采,最终还是让这座巨人不堪重负,摇摇欲坠。

随着矿层慢慢被挖掘,原本平展的土地开始慢慢下沉,接着就形成了一个特别巨大的矿坑。西露天矿变成了一个整体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大天坑,那里面最深的地方,相当于海拔负339米。



由于矿区未实施有效的回填及修复措施,长期的开采致使十壤结构遭到破坏,地面变得极为松软。一到雨季,矿区周边就容易发生泥石流,造成道路堵塞,甚至引发灾难性的地质灾害。

尤其是在一些低洼地带,泥石流的威胁更为严重,时常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

周围大面积的土地均遭受了破坏,原本十分肥沃的农田,也被重度污染。据统计抚顺市约有3.3万亩的耕地,已然遭到污染,或是因地质下沉,而无法再进行耕种。



这些耕地,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抚顺市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现在却变得特别荒芜。这不但让当地农民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还给抚顺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矿区周围的空气污染极为严重,煤尘四处弥漫,原本那清新的空气,此刻变得十分沉重。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也遭受了影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与煤矿开采相关的病症,在不断地增加。

地下水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在矿区附近的水源地,水质越来越差,水源渐渐枯竭。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矿区资源的枯竭让许多煤矿工人失去了工作,原本依赖煤矿经济生存的抚顺市,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上涨的失业率,不断减少的城市人口给抚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传统产业逐渐萎缩的同时,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加大力度推动城市转型,但由于资源的枯竭,转型的难度可想而知。

2019年,抚顺市做出重要决定,着手对西露天矿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打算以回填煤矿坑洞的方式,期望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政府出台了《关于西露天矿山治理规划》的政策,开始对已经枯竭的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地质回填,力求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当然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采转治能否挽救?

面对如此庞大的“天坑”,回填和复垦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实际的治理效果远远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



为此抚顺市政府跟多家科研单位联手,主动去进行摸索,还尝试了好多生态修复的办法。矿坑周边被规划好,建成了植物园、草场以及生态公园,打算把它打造成一个生态地质公园,用这个来吸引游客过来参观和体验。

这样一来,既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也对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有帮助。

在恢复植被这件事上,抚顺市已经栽种了390多万株树木,这里面包含40多种树种,像乔木灌木还有草本植物都有,这样就搭建起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为矿区周围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并改善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另外还有专家提出是否可以通过“造湖”的方式来解决“天坑”问题。造湖”方案的核心思路在于,将矿坑填充水源,在此过程中,借助水体所具有的自然作用,从而创建出一个人工湖泊,并且利用这个湖泊去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吸引生物群落实现恢复。

通过这种方式,原本充满风险的矿区,可能逐渐转变为一个生态景区。这一方案为抚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在抚顺市水利部门与长江设计院的研究中,经过初步论证,发现通过采取“回填压脚、截流防渗”等措施,基本具备了蓄水成湖的可行性



不过这一方案实施起来确实有好多问题得去解决。像在水质管理上,还有污染治理上,以及长期的维护成本等方面。未来这个“造湖”方案能不能实施成功,还得依靠更多的研究数据和技术验证,才能做出下一步的决定。

目前抚顺市政府仍在持续推进矿区的回填与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改善矿区周围的环境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西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周围的绿地也逐渐增多。2021年,西露天矿的生态修复项目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变成了全国有名的生态修复工程之一。



今天的抚顺出现了很多变化,西露天矿的治理工作开始有了效果。以前那些露在外面的排士场,现在都被绿色的树给盖住了;矿坑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明显变好了。

很多原来没有植物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充满绿色的生态公园。以前的煤矿,也被改建成了旅游景点,成了历史的见证。相信在抚顺人民的努力下,将来这道伤疤,终究会有被治好的那一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