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领海是一个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均属沿海国主权管辖,而按照如今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各个国家的领海宽度则为12海里。
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领海宽度还并非是12海里,仅仅为3海里,之所以从3海里演变为如今的12海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先生。
他的提议,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的当机立断,新中国才率先将领海宽度从3海里调整为12海里。
一、关于领海
领海距离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566年由西班牙提出来的,当时西班牙算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大国,因此其就提出了最早的国家领海规定。
不过,当时的规定是以“视力所及的地平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乘坐舰船能看到的地平线极限,而根据这一原则,领海距离定在了14海里。
但这个规定在制定出来后不久就遇到了问题,主要问题就在于14海里确实有些远,加上当时的火炮也达不到这个距离,而这就造成了一些大国的军舰在小国领海范围内游弋,但小国却无能为力的状况。
这么一来,就有损国家形象,同时也因此造成了不少的冲突。
到了1791年,美国就提出,领海的范围应当修改,改为以岸边的岸防大炮射程为准。
而当时美国的岸防炮射程为3海里,因此,美国就把3海里范围定为自己的领海距离,对于3海里以外的外国军舰不做干涉。
美国的这个举动,很快也得到了当时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默认,毕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真理永远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超过射程,定再多也没啥意义。
所以,3海里就成了当时多个沿海国家约定俗成的一个标准,并且在1878年,英国也颁布了《领海管辖法》,同样是把3海里确定为自己的领海范围。
由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就默认了这一原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曾经合理的3海里领海距离却愈发不合时宜。
原因之一,是岸防炮的射程已经远远超出了3海里,其次,3海里也会让其他国家的军舰距离自己的国土太近,继而对自身造成威胁。
所以,有不少国家就提出增加领海距离,但这个提议,反而遭到了诸如英美这样的海洋大国的一致反对。
他们反对的理由,就是如果世界上的沿海国家把领海距离增加,那么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自由航行”,而这个所谓的“自由航行”,说白了就是无法满足他们能随时随地地对别国形成威慑。
因此,在1930年于海牙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纵然到会的45个国家中有35个均表示应增加领海距离,但由于英美等海洋大国的反对,世界各国的领海距离依旧还是被定为3海里。
对于这个结果,不少国家均义愤填膺,但奈何实力问题,也只能忍气吞声,自此,3海里的领海距离被写入《国际法》。
二、倪征燠的建议
正如前文所说,提出修改中国的领海距离为12海里建议的人,便是倪征燠先生,而倪征燠之所以能参与到这种大事中,源于他的专业。
简单来说就是,倪征燠乃是一名法学大家。
倪征燠先生出生于苏州吴江,在1928年,他就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之后他又留学欧美,并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等荣誉,而回国后即开始在各大学校教授法学,另外还担任过地方法院院长等职务。
长年的钻研,让倪征燠先生在法学领域成绩斐然,而他也因此在抗战胜利之后,作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检察组成员,以及中国检察组首席顾问,参与了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
而在参与审判期间,倪征燠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美国的从中作梗,以及日本战犯的拼命抵赖,因此在审判开始最初,纵然知道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伤害最大,千百万同胞也惨遭毒手,但由于多个方面原因的限制,致使中国代表处于有冤难伸、有苦难言的被动局面。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种证据的不充分,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战犯认罪伏法,倪征燠先生与其他几位代表夜以继日的寻找、收集多种档案资料,并加以整理,同时还要克服恶意的阻扰等因素,总之就是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最终,七名甲级战犯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无话可说,也因此被送上了断头台
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工作结束后,倪征燠先生回国并在上海东吴大学任教,并一直工作到1956年的上半年。
而在1956年的4月份,倪征燠先生接到调令,中央要他进入外交部工作,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时局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而成立之后,除了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外,外交工作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
外交工作,是一项牵涉到多个细节的工作,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各种条约、协议的制定,这就需要有对国际法等法律、约定熟悉的人去参与其中,不然的很容易出问题。
而倪征燠先生,显然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人。
他不仅是法学专业的高材生,拥有多个含金量很高的学位,同时也有多年的经验,对于国际法更是十分熟悉,更参与过远东法庭的工作,所以,由他出任外交部在法律、条约上的工作自然是十分合适。
因此,在1956年的4月,倪征燠先生开始担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门委员,之后又担任了外交部条约法律司法律顾问等职务。
正是这个身份,倪征燠先生得以参与到了我国领海距离问题修改的工作,在1958年的8月份,他和同为法学大家,并时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周鲠生先生等人,在北戴河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而这次接见,正是因为毛主席想要向他们这几位法学专业人士咨询一些问题。
实际上,关于中国领海的问题,毛主席早就有所关注,尤其是在炮击金门之后,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
当初,在解放战争结束后,蒋氏退守小岛,但却并不安分,仗着金门岛这个特殊位置,经常派出海军实施挑衅。
不仅如此,一向唯恐天下不乱的美国也参与其中,其与蒋氏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协议》,公然宣称要护卫蒋氏海军,更是大摇大摆的在距离我国海岸线3海里范围外游弋。
这么一来,就给解放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真要打我们肯定是不缺乏这种勇气,也不缺乏能力,当时我国的岸防炮已经能打到12海里以上。
但是,受当时国际法的限制,即前文提到的3海里领海距离,因此解放军就不能有所动作。
这么一来,美国的军舰就距离我国海岸线非常近,而这自然是对我国的一种很大威胁。
针对这一情况,毛主席在视察北戴河时的一次会议上,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自近代以来,中国没有海防让中国人吃了不少苦头,如今美国人与蒋氏的勾结,对新中国的海疆再次形成威胁,所以,有必要就这个领海问题定出一个新规矩。
毛主席提出的这个看法,其实不仅仅只涉及到东南沿海问题,他的目光也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纵览全局,放眼到了中国的渤海。
众所周知,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其海岸线全长达到了3800公里,但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在近代历史上,渤海却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经之地,列强们的船舰自渤海进入后,首当其冲的就是河北天津山东。
而一旦列强在这几个地方登陆(尤其是天津),那么北京就十分危险。
所以,把渤海保护起来,不再让任何国家的军事力量进入其中,这是新中国必须要做的事情,而毛主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出给领海问题定一个新规矩的想法。
当然,至于该如何定新规矩,新规矩内容又有哪些,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又有些什么,这就需要法学界的专业人士出面,因此,倪征燠先生一行人才会被邀请到北戴河,与毛主席和周总理见面。
三、“欧洲人的话,从来都不是圣旨”
到了北戴河之后,倪征燠先生为毛主席讲解了《国际法》所规定的3海里领海距离是从何而来,背后又有什么典故,他的讲解,让毛主席对此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此外,倪征燠先生与同行的两位先生(周鲠生、刘泽荣)又针对毛主席提出的关于领海法律制度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
期间,毛主席曾问,“3海里的领海距离,那些小国就没人反对吗?”,倪征燠先生则回答说,“当然有人反对,但迫于海洋大国的实力,只能忍气吞声,就此作罢”。
这些情况,让毛主席暂时沉默了一会,而就在他沉默之际,倪征燠先生与另外两位先生经过商议,最终由他作为代表,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建议。
“主席,我们建议,把中国的领海距离调整为12海里”。
当然,在提出这个建议的同时,倪征燠先生也提出了顾虑,在他看来,3海里是当前西方国家的共识,且已执行了数百年,因此,如果中国将领海距离改为12海里,第一是西方国家会不承认,第二则是会因此为托词来找麻烦。
对于几位专家的顾虑,毛主席做了耐心的倾听,而在听完之后,毛主席转身就问了参会的解放军代表之一黄克诚一个问题,“如今我们的岸防跑射程有多远?”
而黄克诚则回答道,“超过12海里以上”。
听到黄克诚的确定回答,毛主席当即拍板说,“既然岸防炮能打12海里,那我看领海的宽度也不能太小气,在这个射程之内,即为中国领海”。
听到毛主席斩钉截铁的回答,几位专家当即便想说点什么,但毛主席明白他们的担忧,因此就摆摆手接着说,“你们想说《海牙协议》,但这个欧洲人定的协议也不是圣旨,帝国主义真要是想打,我们也不怕,在朝鲜已经较量过了”。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强力推动下,中国12海里的领海宽度就此被确定,而在当年的9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国外交部的郑重声明。
声明中,外交部正式强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且适用于中国的一切领土,而一切未经中国政府允许的飞机和船舶,不得进入12海里内的中国领海和领空范围。
此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反应最激烈的,莫过于那些所谓的海洋大国,他们宣称不承认中国的这一规定,甚至还有国家谋划着进行挑衅。
但这些国家幻想中中国面对挑衅会忍气吞声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在某个国家派出军舰未经我国允许进入我国的领海范围后,当即就遭到了解放军的猛烈回击。
看到解放军居然来真的,这些国家终于明白,中国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至此,中国的领海12海里的宽度,在解放军的实际行动下生效,尽管部分国家不愿意承认,但解放军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只要越过12海里,那么后果请自负。
而我国成功捍卫了12海里的领海距离之后,世界上有不少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不愿再继续遵守3海里,这些国家纷纷强烈要求改为12海里。
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在1973年召开,经过九年的谈判,联合国在1982年颁布了,12海里的领海宽度被最终确定。
而能有这个结果,核心的原因就是在1958年时,包括倪征燠先生在内的几位专家的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在当时的当机立断和斩钉截铁。
毛主席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没有所谓永恒的法理,真正的法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如今,距离新中国成立已有70余年,战争与硝烟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和平也成了我们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但能有今天的一切,都是老一辈通过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他们在艰难困苦且风云莫测的环境下,顶着巨大压力,坚定的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正确的决定,这才有了我们如今安定和平的生活。
所以,铭记历史,不忘先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每一个国人都应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