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朋友群里看到一篇关于美国海军的“XX新闻”:美国花费40亿美元为七艘巡洋舰进行现代化改造,结果这些军舰有的没修完了就宣告退役了。
对于这个新闻,很多人都嘲笑美国军方的无能,但是笔者却感悟到了教科书里的一个真理:在没有生产力真正有机部分的情况下,美国投入再多资本也无济于事,因为资本不创造价值。
这篇报道是美国方面的公开新闻,据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报告称,在过去十年中美国海军花费了40亿美元对7架老化的“提康德罗加”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是,只有三艘巡洋舰勉强完成了改造工程,但是却未获得预期的五年延长服役年限。另外四艘巡洋舰的花费更是彻底被浪费,在尚未完成改造工作就被美国海军宣布退役。
即使是所谓“完成改造工程”的三艘巡洋舰,也花费了将近20亿美元,几乎可以购买两艘全新的宙斯盾驱逐舰。据称,这些现代化改造工作包括了“宙斯盾”战斗系统的改进、新的AN/SPQ-9B雷达和对现有AN/SPY-1B系统的升级,以及更新的SQQ-89A(V)15声纳套件、Mk41垂直发射系统(VLS)改装和其他工作。
按照美国政府问责局的说法,这个改造计划遭到了系统性的失败,但是问责局和美国海军却互相推卸责任。问责局声称,美国海军的计划“在没有充分评估对部队结构的影响,包括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情况下就剥离三艘现代化巡洋舰。但是美国海军却声称,他们没有看到巡洋舰带来的价值,因为这些军舰不可靠,并且存在船体开裂等长期问题,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如更现代的驱逐舰。
从这些官方说辞中,外界可能会误以为这个荒唐的结果是因为“计划不周全”、“管理不细心”或者“缺乏责任心”等等原因。但是问责局报告的一些细节,却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真相。据报告指出,所有进行改造的七艘巡洋舰都遇到了质量问题,包括不“大修了八年舱室内仍然锈迹斑斑”、“修理后的甲板仍然有洞”、“安装的武器零件老化无法操作”、“推理系统故障”、“三个不同区域的五名承包商人员在一天内使用了不正确的焊接方法”等等。
简言之,就是这些所谓承包商对巡洋舰进行的维修和改造工作粗略不堪,为此美国海军不得不向承包商发出了1400份纠正请求,以修正这些错误(尽管未必得到回应)。
被列举的案例里,最可笑的是一名承包商(名称被保密)使用“未经授权的材料”,包括保鲜膜、商店购买的胶水和胶带、膨胀泡沫和密封剂,用来固定巡洋舰的大型声呐圆顶的电缆。作为美国高技术象征的军用精密设备,竟然以这种草台班子的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也算是给全世界开了眼界。
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导致这场荒唐闹剧发生的根源,不是美国政府、海军和企业某些人员的“责任心问题”,而是美国从前强大的造船工业已经衰败不堪了。什么现代化企业团队,什么高科技技术,什么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造船业领域已经沦为空洞的词汇,草台班子的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说到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一直鼓吹“资本才是创造价值的本源”和“需求才创造价值”,否定劳动生产创造价值,以此来否认“资本剥削工人”的存在。甚至有一些所谓经济专家还大言不惭,说出“是工人在剥削资本”的荒诞言论。
美国40亿美元搞不定几艘巡洋舰的改造,资本不可谓不多,但是最后结果却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是收获了一堆报废产品。其中关键原因,就是这些人忽略了劳动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劳动力属于生产力的有机部分,才是创造价值的本源,资本只不过属于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与能源燃料没有本质区别。
简单讲,就是美国造船业没有“人”这个基本因素,没有足够的劳动队伍(焊工都是外国黑工充数),没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没有靠谱的高层管理(工程师出身的,都被金融出身的排挤)。没有人的因素支持,资本投入再多,也无法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甚至无法转化为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更能看清楚为何美国耗费40亿美元,仍然搞不定七艘巡洋舰。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原理,既然上面给出了40亿美元的“需求”,那么自然能变出40亿美元的“价值”,只要等着,生产力体系就能凭空变出七艘巡洋舰。很可惜,这次居然没能变出来,因为美国自己的生产力体系突然不认可西方经济学了。
事实上,这就是“需求创造价值”或“资本创造价值”理论的根本漏洞,因为资本“无中生有”的魔法并不存在。在美国当前“产业空心化”背景下,生产部门造不出这些东西,要么就是造出几艘“保鲜膜裹着的军舰”,同样被标价40亿美元,这能叫做价值吗?与50万马克的一个面包,有区别吗?(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