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社的纪念版

《牛虻》这个小说有一点奇怪。

小说于195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时标明的作者伏尼契的籍贯是英国。





首版版权页

1978年4月,《牛虻》第十次重印的时候,仍然把作者标明是英国人。





1978年4月版

但是到了1978年8月第十一次重印的时候,作者却标明了爱尔兰人。





1978年8月版

《牛虻》出版于1897年,当时爱尔兰还没有独立,隶属于英国,这时,伏尼契的确是属于英国人。

但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这时候,伏尼契尚健在,其籍贯应该变成爱尔兰了。

在1995年版的《牛虻》序言中特地提到了作者身份的转换:“《牛虻》的作者,过去都把她当作英国人,其实她是爱尔兰人。由于爱尔兰共和国到1949年4月方才成立,过去爱尔兰属于英国,叫她英国女作家自然也对;但在爱尔兰共和国正式成立后,我们现在应当把她叫做爱尔兰女作家才是。”



伏尼契

伏尼契是爱尔兰人,但却写了一部意大利豪侠志士们起义的故事,其革命精神,直接影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

而伏尼契晚年却定居美国,生活异常的贫困,不得不由她的女秘书给她一点资金,维持生计。

而苏联人也知道她在美国,曾经在五十年代初去看望她,但似乎并没有改变她的生计窘迫的状况。



伏尼契晚年

而中国人也在1956年知道了伏尼契在美国的生存状况,与她取得了联系,最后一次性给了她5000美元的稿酬。

但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想请她写一篇序言的时候,这位女作家拒绝了。

《牛虻》作为一本英国人的小说,却特别投合俄罗斯的胃口,小说在伦敦出版的三个月后,就出现了俄文版本,在当时俄罗斯流传甚广,对激发革命激情起到了巨大的触发作用。



俄文1926年版

我们可以在保尔把牛虻的精神准则奉为自己人生的信念的描写中,看到《牛虻》的巨大影响力。

如果说俄罗斯人调侃地称“保尔是中国的民族英雄”,那么,我们平移一下,说“牛虻是俄罗斯人的民族英雄”也能够大体成立。

《牛虻》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着很大关联。

随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掀起的强悍的阅读热潮,中国读者也很好奇让保尔心心念念的《牛虻》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于是,很快,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牛虻》中译本。

在这一版里,配置了一套非常富有真实感的插图。















这一套插图来自于苏联的出版物。但当时的中国初始译本并没有标明这套插图的作者是谁。

1955年,《牛虻》第七次印刷的时候,更换了封面,直接把小说里的插图,用作了封面。





在这一版的序言中,介绍了插图作者:“本书插图系根据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俄译本插图复制,这些插图的作者是康斯坦丁诺维斯基А.И.Константиновский。”



文革期间,《牛虻》被说成了黄色小说,刘心武成名作《班主任》里,有一位学生干部就称《牛虻》是黄色小说,嗤之以鼻。

文革结束后,文革前的小说纷纷再版,《牛虻》于1978年4月推出第10次印本。这一版里把苏联引入的插图给删了,是一个无插图版本。那时候中苏交恶,估计是怕惹麻烦,直接将苏联版的插图给隐没了。







1978年4月旧版重印,竖排本

1978年8月,与上一个版本相隔了4个月,《牛虻》推出了第11次印本,在这个版本里,配上了中国画家倪震所绘的木刻风格的插图,替代了从苏联版里移用的插图。





下面是倪震的插图:

















但是,199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里,再次使用了苏联画家的插图,在序言上对画家再次作了介绍:“本书采用的是前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50年俄文版的插图,作者系阿·伊·康斯坦丁诺夫斯基。”







1995年版恢复使用苏联画家的插图

这个时候用的译名,还是非常规范的。

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新版本,又使用了中国画家倪震的插图。之后,一直到目前,都使用的是倪震的插图。





2014年版本

平心而论,倪震的插图,因为出现在1978年左右,还带有旧有画风的残余,人物有一点高大上,且画家采用木刻风格,强烈的黑白对比,回避了对现实场景细节的表现,整体来说,画幅里的信息量非常稀少,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画家的藏拙的创作小心思,从信息提供的角度来看,远不如苏联画家的画作里给人栩栩如生之感与丰沛的信息量寄存。



倪震画作的手稿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苏联画家阿·伊·康斯坦丁诺夫斯基的情况,查了一下中国的美术书刊,没有找到一篇文章介绍过这位苏联画家,当然也可能笔者搜索能力有限,反正这位苏联画家,在中国的图书界仍是一位陌生人。

其实这位画家的画作在中国传播了近七十年,即使在今天,也堪称《牛虻》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最好的配图,而似乎没有人对这位苏联画家发生过兴趣,不是有一点奇怪么?

阿·伊·康斯坦丁诺夫斯基俄文名字为:Александр Иосифович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ский。



康斯坦丁诺夫斯基

译成中文名为:亚历山大·伊奥西福维奇·康斯坦丁诺夫斯基,生卒年:1906–1958,享年52岁,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他的个人简历如下:

1930 年,他毕业于莫斯科高等艺术和技术工作室,这是戏剧系的绘画专业。

从 1930 年起,他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设计了 20 多场歌剧、芭蕾舞和戏剧的布景。

作为 1941 年至 1945 年战争的参与者,复员后他住在新西伯利亚,重操旧业,担任了剧院剧目的布景设计。

从 1948 年起在列宁格勒,设计了 20 多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主要剧院的歌剧和芭蕾舞作品包括柴可夫斯基的《马泽帕》、哈恰图良的《斯巴达克斯》、威尔第的《唐·卡罗》等。

下图为画家为俄罗斯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名伶与捧角》设计的布景及现场图:





下图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森林》设计的场景图:





他担任插图的书籍有《俄罗斯女演员的故事》、柯罗连科的《《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果戈里的《钦差大臣》、雨果的《九三年》、狄更斯《雾都孤儿》等,他所创作的插图特别富有表现力。

下面是画家为《钦差大臣》所绘制的插图,配合剧作的喜剧风格,插图也带有漫画式的幽默格调:















下面是为《雾都孤儿》所绘制的插图:



















1957 年,被授予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荣誉艺术家。

他绘制的插图,现在仍然活跃在俄罗斯的出版物中,足见他的艺术功底穿越了时空,发散着的历久弥新的魅力。



欣赏他为《牛虻》绘制的插图,能够加深我们对小说的了解,感受小说里的文字无法直接呈现出来的形象冲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